第十四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教学要点:
  民间风情创作的基本状况及其美学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
  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的兴起与文化根源。创作中的多元的民间审美意识与深层文化内涵的发掘。两类创作的总体美学特征及其各自的审美内涵。西部文学的西部风情。
第二节  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
  《受戒》中的纯粹人性、纯朴优美的自然境界的描写,”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生活理想追求。
  汪曾祺小说的民间传统艺术趣味,自然而又诗意的叙述风格。
问题:1.为什么汪曾祺40年开始创作并师承沈从文,却到80年代才崛起文坛?
   2.汪曾祺小说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体现在哪里?
  分析《受戒》:
  美好欢快的人生场景(俗世之美) 充满人间烟火的小英子家(一红一白两棵树)
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超功利) 率真纯朴诗意的初恋情感(率性自然)
  汪:“我写《受戒》主要是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失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汪,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88.4上海文学)
  《大淖记事》:
  挑夫的女儿巧云秀美如花,与小锡匠十一子相爱,却遭到地方武装中刘号长的野蛮蹂躏,但一队对恋人执着于自己的爱,最终结合在一起。(不同于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顺应生命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民间意识)
  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这种整体的哲学意识及其审美态度,得以滋养的文化母体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回到民族传统”的自觉努力,就使这种潜在的倾向,愈益明朗。古典文化对他的影响,不仅是文学、美学的,首先是哲学的。他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教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明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自报家门》全集4卷28).这在他的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还是传统的生活养育的劳动群众,凡赢得作者积极肯定的,都是具有传统道德风貌的人。这些朴素的道德理想和儒家以伦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视人的世间关系的协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把人们的情感“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是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汪曾祺的小说中体现着这一特征,他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都不是超世间的崇高精神,只是在否定儒家思想中强调等级秩序的阶级偏见(见《鉴赏家》)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见《晚饭花》)的同时,把其“仁爱”观念中所包含的一般博爱思想、富于实践理性精神等具有人民性的部分,艺术地再现于普通人原始的生活命运中,使传统的观念在艺术表现中获得时代感。作为道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思想中含有浓厚唯心主义的虚无思想。但他带有泛神论色彩的绝对自由观念,却是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禁锢的重要动力,其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历来的传统知识分子,无力反抗黑暗的现实,苟安于乱世,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共同归宿。汪曾祺笔下的旧知识分子,往往带有这种思想特征。他们或淡于世事,不屑为浮名俗利而“数数然”(如《鉴赏家》中的季民);或甘于寂寞、在清贫的风雅中自得其乐(如《故乡人》中的王淡人);也有的则性情放达,不求进取,飘逸中藏起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态度(如《徒》中的谈壁渔)。这些精神特点正好与他们急公好义、耿介刚直、不苟合于污浊世态的道德风貌相补充。一方面是积极入世、注重实践、有所作为的儒家道德理想,一方面则是消极出世、无为清静的道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他们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施及旁人;“穷则独善其身”,面对社会是消极的反抗,面对人生则是积极解脱,无所求而无所失,有所不为才能保持道德人格的完整。应该指出的是,他对老庄思想的接受也是有选择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写了很多热情进取的市民形象,肯定了他们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秦老吉一家的勤劳进取(《晚饭花--三姐妹出嫁》)、高大头带点无赖气的斗争勇气(《皮凤三植房子》),都体现了与知识分子甚为不同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作者对老庄思想一定程度的批判。而且,他常取庄子寓言的旧境,开拓新意,思想的内核已经改变,大都只保留其美学的形式,他小说中有几篇是以庄子散文的章句为题辞的,当属于这反其意而用之的一类。  汪曾棋同志的另外几篇小说,则简直可以说是对道家无为哲学的嘲讽。老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在四十年代的战乱中,实在带点阿Q式的麻木(《老鲁》);扬州人的潇洒超脱加速了他落魄的命运(《落魄》);鸡鸭能手们庖丁解牛式“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的高超技艺,也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这几篇写在四十年代的小说,从各个侧面描绘了战乱中的社会风貌,无论是市农兵商,还是一般教员都生活在老庄混茫的气氛中,但不幸的命运本身却激发着人们无可奈何的悲悯。
   作者对佛教的态度,要比对儒、道单纯得多。《受戒》是他作品中非常独特的一篇。作者通过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子纯情的初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气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人间的烟火气弥漫在寺宇内外。他无意于宗教对人的异化,而以幽默的笔触,着力描绘宗教环境中世间化的一面。他写出了和尚们诸多的人生向往,以为他们的生活与普通人并无两样。在肯定世俗化的僧侣生活的同时,也就否定了佛规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原本消极出世的超然态度,在这特定的生活氛围中,完全变成了对违背自然、违背人性的宗教制度的嘲讽。而乐观的、入世的生活意趣则和作者所肯定的市民意识相联系,应属于民间文化思想的成分,也突出着这个时代的乐观精神。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庄子哲学,特别是其不重人力而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则影响到作家基本的审美态度。他长于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们平凡的生活命运中发掘淳朴的诗意;他同情人生的普遍苦难,又常止于一般的感慨,以达到认知为目的;他能“贴着”自己的人物,逼真地刻划出他们的性格心理,又始终与他们保持着很大的审美距离;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描述,以及含蓄的语气,都体现着传统美学中“静观”的审美态度。儒家虽然讲“仁爱”注重现世性的伦理实践,强调艺术的社会功利性,但在审美趣味上,与以超功利近自然为至高人生境界的道家,原也有其相通之处。即使是主张入世、为恢复周礼而急急乎游说四方的孔子,在人生最高境界的理想中,也带有无功利淡人事崇尚自然的态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样放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孔子所唱然首肯的。这是看似对立的儒道,能够在审美态度上统一起来的人生观基础。审美上追求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趣味,大红大绿地俗,却又自有一种和谐的神韵。
文体风格:
① 小说是回忆:
  总体风格:坐看云起,超脱、通达、冲淡(文化选择)
② 乡土气息地域风情(文化景观 、氛围)
③ 人物是写意化的而非典型化的
  A:笔下的人物和气而忍让,公道而讲义、扶危济困、重义轻利、清逸淡薄、善良古朴(折射出文化性格和文化心态)
  B.大多数都率性自然,不矫情做作,饥来便吃、困来便眠,男耕女织,温-饱天虞他们在自然的生存空间成长,少有封建礼教束缚。
  C.刻画了许多“异秉人物”,不同于常人而禀赋特异的形象,(传奇色彩  秉性独特,富有奇趣  或有智性才性,特殊技能  精于某种手艺)
  《鸡鸭名家》余老五 孵鸡鸭的才分
  《故里三陈》陈小手接生、瓦匠陈四踩高跷、 陈泥鳅水手
④ 松散自由的结构,行云流水般的趣味,信马由僵般洒脱,近似随笔的风格。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
⑤ 语言淡薄质朴,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精练、典雅的特点。淡而有韵。
  
第三节  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烟壶》
  《烟壶》中“清明上河图”式的社会生活民俗的全景战线。“民俗学风味”。
  邓友梅对“京城风情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巩乃斯的马》和《内陆高迥》
  周涛散文与昌耀诗歌的精神意义与美学意义。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文境界。
思考与练习
 1 刘绍棠、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等人的“乡土小说”、“市井小说”作品各有什么特色与意义?
 2 以《受戒》和《大淖记事》为例谈汪曾祺小说的民间叙事立场和曲尽自然的闲话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