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1、对“新写实”含义的理解。
2、“新市民小说”与“新都市小说”的区别。
3、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极其具体表现。
4、90年代长篇小说从观念到形态的变化。
5、8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表现手法的创新。
难点:1、“新状态文学”这一口号提出的意义。
2、“新女性小说”的文化意义。
3、中国荒诞小说的本土特征。
4、新潮话剧的形式革新。
第一节、“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概念的提出是在1989年,但其代表作品的出现则要早一些。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4年末,一直未间断。目前得到大多数作家、评论家承认的,可以包括在“新写实小说”里的作家有池莉、方芳、刘震云以及叶兆言、苏童等。
池莉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引起很大凡响。这部作品描写武汉钢铁厂职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活状态。小说“生活流”的写法呈现了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让人似乎能亲身感受引家厚的“烦恼人生”,引起了无数处于同样境遇的读者的共鸣。
方方的《风景》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小说选择了一个出生后不久就死去的鬼魂“小八子”作叙事主体,叙述了“汉口河南棚子一个十三平米的板壁屋子里”,一对夫妻和七子二女的家庭生活。作者的叙述语调是平静的,但却并不是所谓“零度情感”,而是对“恶”的生存法则,以及这类法则拒斥文明的无可奈何的认同。
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是姊妹篇,分别发表于1989年和1991年。《单位》写的是在某部某局某处这个“单位”里,“官”“民”都活得不轻松。《一地鸡毛》转到小林的家庭生活。其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印家厚也相差无几。刘震云在叙述这些生活中的“鸡毛”时,使用了大量的反讽笔调。对于小林,他是反讽中带有同情,对于老张、老孙、女老乔,也并非毫不留情的讥刺,而是有一点理解在里面的。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姿态,比起之前的诸种流派,确有很大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实录精神”、“平民视野”和“反英雄”。这就决定了新写实小说家放弃“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努力,转而 “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普通人”来描写。
“新历史小说”受“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很大,除取材外,主要特征与“新写实”极为相似,尤其“新历史小说”在“记史”的掩盖下,将新写实小说被琐事的“实录”遮蔽的“故事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新历史小说的可读性甚至远在新写实小说之上,从而最后完成了对先锋小说文体实验导致的精英化倾向的反拨。
苏童的《妻妾成群》因为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海内外。小说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内部妻妾之间的争斗。封建家庭多妻制度造成的悲剧,以前的小说中多有涉及,但少有像这样从一个全力争宠的女人--颂莲的视角出发去描摹的,尤其颂莲本身还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
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的人生故事。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已定型历史的消解。“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品还有李晓的《相会在K市》和尤凤伟的《石门夜话》。
“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文学化的重构,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文学当然是一个突破。但它本身的弱点也很快暴露了出来。新历史小说的作者们太强调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拨,以至于常常陷入另一种模式之中;他们对叙事快感的过分热衷也让他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甚至顾不上逻辑和情理的制约。
第二节、其他“新”字号小说
自“新写实”发轫以来,中国文坛上的“新”字号如波汹潮涌,各擅胜场。
1994年初《文艺争鸣》和《钟山》联合推出“新状态文学特辑”。“新状态文学”表示出了当下文学发展的一些特征。而且,它的倡导者将其同先锋实验文学、新写实对立起来,开出一个涵括了老中青各类作家的极为芜杂的作品目录,显然是意欲通过这一提法,对当下整个中国文坛进行整合。然而正是这种想法使“新状态”的理论外壳变得至大至空,无所不包又不知所云,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批评策略。因此,尽管“新状态”的发起者们付出的理论建构努力甚于当年的“新写实小说”,却始终未能取得创作界和评论界的认同,“新状态文学”很快就在当下文坛的语词密林里消失了。
与“新状态文学”的提出同时,1994年初的《北京文学》第1~2期连续刊出了“新体验小说专辑”。新体验小说所体现出的那种真实感的魅力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一些论者也指出,所谓“新体验”和“亲历性”,既是新体验小说之长,又恰恰是其短所在。如果将“新体验”普遍化,过于强调体验的“新”和“亲历”,容易造成一些误解,似乎只有那些反映了以往不曾反映或鲜有反映的社会生活或心态的才谓之“新体验”。
新起的“新女性小说”往往也被人叫做“私人小说”,或“私人写作”、“个人化写作”等,主要是指陈染和林白等近年的小说。这个命名显然是指上述作品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写作背景,站在女性独立的立场上进行女性个体生存状态的描述,自女性角度发出对生活和社会的诘问。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旧在于强烈的无所不在的性别意识。
从纵的方向看,新女性小说是“五四”女性文学的延续,是女性文学经历替代写作--摹仿写作--个人写作的发展过程。但新女性小说并未去除女性文学通常的痼症,过分囿于个人情感的体验,过于热衷强调性别之间的歧异,把性别之间的争斗扩大到覆盖一切的地步,这将使新女性小说的路子愈走愈窄。
1994年9月,《上海文学》与《佛山文艺》联手推出“新市民小说联展”。“新市民小说”非常注重地方色彩,小说中的地名往往是实有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也掺进了大量的方言色彩的词语,这可以看作新市民小说家在小说市场空间日益窘迫的情况下,“凸现自我”的强烈意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争取读者的策略。地方色彩无异是对外地读者造成“陌生化”感觉从而产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被称为“现实主义新的冲击波”的“新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接续和强化了“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与现实精神,但作者的眼光往往已经从“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个新写实小说极为偏爱的题材上移开,而更多地关注在艰难的改革进程中工厂、农村生存景况的窘迫。小说的主要人物也不再是一无所有的平民,而多是厂里镇里的基层领导。“新现实主义”赢得不少赞誉,但对此提出异议的也不少。它起步不久,有待发展,但这种潮流至少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关注和当下写作的魅力。
第三节、荒诞小说
荒诞艺术流派肇起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战争的废墟上逡巡、思索,探讨人类社会与人的生存问题,产生了存在主义哲学;并且发现,人类生存的社会以及人的存在本身都是充满荒诞的,因而用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便产生了荒诞派艺术。最先是戏剧,以后蔓延到艺术各个门类。
中国的荒诞小说并不与西方荒诞小说雷同是中国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主潮过去之后,荒诞小说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荒诞的手法揭示社会生活(特别是“文革”及其后遗症)的荒诞,能够达到某种艺术的深刻,使“反思小说”发展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其次,在对十年动乱痛定思痛的个性解放思潮中,在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影响下,中国作家也以荒诞小说的形式思考人本存在的荒诞问题。其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都市文明的迅速发展,新一代中国作家也以荒诞小说反映现代人与社会的种种矛盾、荒诞的存在状况。另外,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直接影响下,中国一些作家还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地域性的、原始思维中的荒诞文化意识。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着眼,中国荒诞小说的荒诞手法也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中的荒诞之事,其内容(人和事)本身是荒诞的。二是描写出现实中没有的怪诞事物,其内容本身是虚拟的荒诞。三是在基本写实的内容中,包含有局部荒诞的处理,其形式含有荒诞因素。还有部分作品以荒诞的手法写荒诞之事,内容与形式的荒诞融为一体。
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荒诞小说对荒诞现实的揭示,往往蕴涵着某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体现着中国作家以荒诞艺术的方式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艺术构成上,则较多地受到意识流方法的渗透。
荒诞小说只是中国当代许多作家文学实验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一批作家把荒诞小说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艺术追求。
第四节、长篇小说的繁盛(一)
80年代中期,长篇小说重新崛起。此后的三年,是高潮之后的低谷。但一些作家经过“蓄势”和埋头写作,于1990年后开始拿出有分量的作品。1992年是长篇小说的复苏期,其态势是历史小说成绩显著,探索之作和怀旧之作增多,不少作品开始追求小说的大众化和可读性。自1993年起,长篇小说开始在文坛重领风骚。其中的优秀之作,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尤其在表现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程度上,在艺术表现的多样化和文体的实验创新上,已有明显的超越。
长篇小说在90年代走向繁荣还表现在:第一,一大批在80年代中期以前靠写中短篇小说获得声誉的作家,到90年代将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第二,不少出版社将出版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重头戏。第三,作为出版“第二渠道”的个体书商也把注意力转向长篇小说。第四,一些过去主要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大型文学期刊,都不惜拿出大量篇幅用于刊登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作家尽力追踪社会生活的嬗变,并以最快的速度对生活作大容量有深度的反映。这种现象,也许多少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作家在创作上的浮躁心态,但更多是出于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责任感、紧迫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在广阔背景上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全景式长篇,既可以看到《创业史》的影响,又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概括。
贾平凹的《浮躁》是一部关于商州和商河的小说。以“浮躁”二字概括社会转型期的时代情绪和社会心理,这是贾平凹的聪颖过人之处,但作品对这种情绪和心态所作的艺术把握和概括,未能达到作者的预期,显得浮泛和琐屑。
80年代中期以来,都市题材长篇首先注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的运作以及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其代表性作品有钱石昌、欧伟雄的《商界》,俞天白的《大上海沉没》,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方芳的《落日》等以及其他新写实作家和王朔的一些作品。
长篇军旅小说的创作,是9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全面而深邃地展开对军人的塑造、对军人价值的沉重追问、对战争与和平的崭新思考是这些作品的共同品质。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也相当大,佳作迭出,蔚为大观。历史题材长篇,又可细分为古代历史长篇、革命历史长篇、家族史长篇等。
以古代历史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较多的是集中笔力重点刻画一个历史人物,人名也大抵就是书名。诸多长篇历史小说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凌力和唐浩明。后者的三卷本长篇巨著《曾国藩》,将90年代的历史长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革命历史长篇创作上,用力最勤的是部队作家黎汝清。老作家周而复,在新时期以巨大的气魄构撰六卷本史诗性长篇《长城万里图》,前几卷已陆续出版。
中国文学历来有表现家族主题的传统。张炜的《古船》写土改到“文革”时期,一个叫洼狸镇的小镇上,隋、沼、李三大家族间族权与政权相交织的争斗 。另一部引起很大凡响的长篇《白鹿原》以关中地域为背景,描写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画卷。而作为全书住线的,仍是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代表的两大家族的斗争。此外,王安忆的《长恨歌》,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均为这一类题材的优秀作品。
第五节、长篇小说的繁盛(二)
除了上一节所记述的各类,长篇小说还出现了“文化小说”、“心灵小说”、“女性小说”等品种。
文化小说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前述历史小说,尤其是家族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也包含着文化的内涵。而《洗澡》、《废都》等作品,从创作命意到作品内蕴,“文化”的成分更集中和鲜明一些,故称为文化小说。
老作家杨降的《洗澡》是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在迄今为止所有写知识分子心态的小说中,《洗澡》也属于最优秀之列。贾平凹的第一部都市生活长篇《废都》也是写知识分子的当下状态与心态的,围绕着此书的争论构成了1993年一个突出的文学事件。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与伊斯兰文化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两部长篇。文化小说中还有一部值得提起的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在形式上这也是一部奇书。这部兼有小说和散文文体特征的作品,为读者提供的是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风俗长卷。
把张炜的《九月寓言》、《柏慧》,史铁生的《务须笔记》称为“心灵小说”,也许多少有些牵强。但这三部小说无疑具有一个共同特征:作者的意图不在讲述故事,而是要向读者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悟、情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将它们统称为“心灵小说”。
本章第三节已经记述了新女性小说。真正以女性视点进行叙事,表现对女性心理的体验与关注的长篇小说,是从80年代末期才出现的。铁凝的《玫瑰门》、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可作为其代表。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小说创作从观念到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长篇小说亦然。到了90年代,这种变化更为鲜明,形成了若干创作倾向,大致可概括为意识形态的边缘化、艺术形态的多元化、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边缘化是指创作主体而言,具体的表现是作家写作的世俗化、民间化与私人化。一些长于思索的作家为着张扬某种精神,摆脱了传统小说文体,进行新的文体实验。由于在文体上的不断创新,作家在高度重视叙述角度、叙事结构和叙述者身份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表现方法的多样化而避免单一化。80年代末期曾风靡一时的小说先锋实验倾向,在90年代与现实主义的更新倾向实现了融合,形成了一种开放形态的现实主义。
第六节、都市文学的兴起
新时期文学走完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化复位过程之后,在80年代中期,文学发生转型之际,都市文学重新为人们所关注。
改革开放是80年代中国都市崛起的契机,中国都市文学与改革文学有着内在联系。沿着改革文学道路发展的都市文学,超出了一个“乔厂长模式”,涉及到了现代都市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色人等。
反映都市经济领域运作中的人和事,反映发展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各种人生状况、心态和价值观,反映都市人的开放意识与现代意识,等等,是当代中国都市文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市井意识与现代的市民意识是都市文学中有较突出反映的两个方面。“市井”意识是由比较古老的聚井集市的习惯演变过来的,体现为都市人生活的传统观念、地方特色和社会意识。“市民”是指称城市居民的较晚出现的概念。市民意识体现为都市人的现代生活观念、开放性、创新性,以及为现代文明所要求的社会意识。
都市文学中还有不少反映现代都市青年生活方式及现代意识的作品,不仅所反映的生活意识具有先锋的特点,而且所用的文学方法也受到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影响。
第七节、散文的兴盛与创新
一、散文发展情况概述
1985年以后,中国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各类散文创作中,异国游记、学术小品、文化散文、生活小品等的创作,有较突出的发展。抒情和叙事类散文亦继续有佳篇出现。这个时期的散文还在与相关文类的渗透中拓展空间,在新的文学潮流影响下寻求变化,从题材、手法、情怀等方面来看,此期的散文都更加丰富多采。
从这个时期的抒情散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怀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痛定思痛的反思之后,作家们已普遍走出了回顾“文革”十年间的哀情,心态变得开放、轻松,所表达的情怀更加多元化了。此期出现了不少歌颂祖国、人民和生活的赞歌;有些抒情散文主要描写生活中的人情美,也倾注着作者的真情。更有许多托物言志的新作,写物在于言情。此期的情谊散文,在惋悼中对十年动乱带来的人生悲剧的控诉并未完全绝迹。此期的乡情之作,有的保持着根系乡土的纯厚感情,但有的所蕴涵的家乡情的成分趋于淡薄,甚至包含有家园无定的潜意识。怀古散文也有久远的传统,此期佳作更强化抒情主体的意识。
散文中的另一个大类叙事散文,以记人的居多。这些散文题材广阔,反映出散文家的视界更加开阔了。
改革开放后游记成了散文的一个大类。随着中国作家频频出国访问、考察,因而国外游记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读书》和《随笔》是目前中国刊发随笔杂文最集中、水平最高的杂志。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稳定,杂文随笔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轻易不放言的学者、散文家也自觉地敞开了言路,激活了文风。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当代文人的学术随笔,它们大多是谈论文道之作。
思想的宽松,更突出地表现为生活小品的繁荣:大凡吃喝玩乐、宠物古玩、身边琐事,无所不谈。
80年代中期,散文诗重新兴起,呈现着题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状态。
这一时期不仅散文内容丰富,而且表现手法有许多创新。叙事散文,加入虚构的情节片段或运用小说技法,其效果是散文的小说化;以报道的口吻叙述事件则演变为报告散文。
由于新时期以来西方各种艺术流派和思潮大量涌入中国,此期的散文在发展的进程中亦吸收、借鉴了现代派、后现代派的艺术方法,有些作品受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的影响尤其突出。
二、余秋雨与“文化散文”
(一)什么叫“文化散文”?
即从文化的视角来关照表现对象,伴以历史文化反思的散文作品。文化散文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浑然一体的气度。
例一、周涛《边陲》:
边陲是一个在相当一部分人内心里被蔑视或怜悯的概念,这我知道。在一个有着漫长中央集权传统的社会群体中,它意味着远离权利中心。在花柳繁华、六朝粉黛的江南名士传统外,它代表了荒寒粗砺的非人生存状态。在沿海商品大潮的反差对比下,它更是一种被遗忘的、似乎可有可无的存在。
周涛对自以为是的世俗观念及大一统内地或沿海文化中心的冷傲轻蔑是不言自明的。他发现了边陲的“永恒”和“美”:“边陲就是这样,于寂静中产生无数奇人奇事,在边远处孕育无穷大德大能。尽善来自于朴素,尽美来自于自然,尽善尽美,当之无愧”。
例二、史铁生《我与地坛》: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自己置于一个富于象征意味、不乏升神秘色彩的“地坛”背景上,在宏大坚毅、令人动容的母爱关怀下,默默思索,独自咀嚼着人生况味、种种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迷”。他从切身的病痛和困境出发,以理性的触觉探深伸到人本问题的最深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二)、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1、记游体。
余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自然山水中寻找“文化与名胜的对应”。(J、注意指出这种概括的相对意义,因为余的新著《山居笔记》已少去不少“记游”成分。)
例一、《莫高窟》: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腾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例二、《都江堰》: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2、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
在余的散文中,反复述说着这样一个主题: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中,并不是每次获胜的都是文明(敦煌文物流失了,阳关消失了......文明演进的悲剧性正在于此:它不是造福于人类的幸福,而是给人类带来痛苦、灾难、不幸。如战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贞洁观等等......),因而文化良知的重要性便显示了出来。在民族文化与人类尊严面前,任何缺少良知的文化都必将是软弱的。
余秋雨不厌其烦地描述着一代代正直的文人不幸的命运:他们往往因为正直、因为现实关怀而遭至政治的放逐,因为政治的放逐而导致地域的迁徙,许多文人的苦旅都是因贬谪流放而从政治中心出走:柳宗元从长安贬往永州,一住十年,后因一纸莫名的诏书而欣喜地赶回长安,但却又被赶往更远的柳州;宋代在岳阳楼上抒发悲怀的范仲淹,也是被贬出帝京的骚人迁客。
中国文人的被放逐在地域上构成了从政治文化中心向社会边缘的退缩,而恰恰是在中国文人被放逐的沉重脚步里,成就了中国的文化,展示了中国的文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东坡突围》......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古人的人格悲壮的力量感染了余秋雨,而他又把这种感染倾倒出来,去呼唤更多的人。这种悲剧情感从历史中出来,便有了更深的力量。其中,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由地域的迁徙所带来的精神移位的沉重叹息,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容。
那么,造成苏东坡的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文化史学家,一个艺术理论家,余秋雨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从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入手展开对悲剧历史的思考--小人!
小人“不是英雄人物,也未必是元凶巨恶”,但恰恰是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躁,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一一变得混沌、尴尬、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暗淡、紊乱、荒唐。”不过,“小人却是一种很难定位和把握的存在,约略能说的只是,这个‘小’,既不是只年龄,也不是指地位。小人与小人物是两码事。”
例、《历史的暗角》:
小人的行为特征:
第一、见不得美好;
第二、见不得权力;
第三、不怕麻烦;怕麻烦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烦中成事。小人知道越麻烦越容易把事情搞浑,只要自己不怕麻烦,总有怕麻烦的人。
第四、办事效率高;小人善于领会当权者难于启齿的隐忧和私欲,把一切化解在顷刻之间。
第五、不放过被伤害者;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他们不害怕具体操作上的失败,但却害怕报复。因此,他们在得手之后,接下来的使命就是连续不断地伤害被伤害者。因为不这样做他们不会有安全感。
第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明火执仗的强盗、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恶人而不是小人,小人没有这份胆气,需要掩饰和躲藏。
第七、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说谎和谣言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但小人并不愚笨,他们的智商不会使他们的谣言一眼便被看穿,而是大体上合乎浅层逻辑,让不习惯实证考察的人一听就立即产生情绪反应。因此,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清理。
第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他们精明但缺少远见,又没有大丈夫的气概,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在余秋雨看来,小人之为物,不能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畸型。这是一种带有巨大历史必然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共同注意。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充分呈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专制和社会下层低劣群体的微妙结合,结合双方虽然地位悬殊,却互为需要、相辅相成,终于化合成一种独特的心理方式和生态方式。
余秋雨还把小人分为四类: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1文痞型。
造成小人群体兴旺的原因是什么呢?
、观念上的缺陷;
·、情感上的牵扯;
?、心态上的恐惧;
1、策略上的失误;
o、灵魂上的对应。
消灭小人及小人心态的办法:全民族文化良知的觉醒。
3、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余秋雨寻求理想人格,用悲壮的格调抒写自己美的情怀,追求自然的美、精神的美、艺术的美;这种美要唤起爱的情感。余秋雨则在这爱 的情感里走向深沉与凝重,并畅达地释放出灵魂的声音: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例一、《文化苦旅·自序》:
例二、《莫高窟》(《文化苦旅》第13页)
例三、《废墟》(《文化苦旅》第223页)
第八节、新形态的现实主义话剧
新潮话剧衰落之后,现实主义重新成为80年代下半期话剧创作的主潮。除传统现实主义外,作为转型期话剧创作新现象的新形态现实主义亦迅速生成。从1986年到1988年,在短暂的三个春秋之内,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结下了新的硕果。
传统的现实主义话剧,在此时期出现了向民族文化心理开掘的趋向。
同样是开掘民族文化心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剧作,则显得较为深邃些。新潮话剧的形式革新,引起一些锐意进取的现实主义戏剧家的注意。他们尝试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进以现代主义为主的各种非现实主义戏剧的表现方法与艺术手段,建构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新形态。
新形态话剧在艺术上更为成功的,当推《狗儿爷涅磐》和《桑树坪记事》。
20世纪中国话剧,在80年代末出现这短暂的辉煌之后,又迅速暗淡下来。话剧在中国的路,始终是艰难而曲折的。
本章思考题:
1、 何谓“新写实小说”?
2、 “新历史小说”的缺陷。
3、 如何评价“新状态文学”这一文学主张。
4、 “新体验小说”的长处与不足。
5、 “新女性小说”的主要特征。
6、 “新市民小说”与“新都市小说”的区别。
7、 “新现实主义”的文学意义。
8、 中国荒诞小说的本土特征。
9、 中国荒诞小说表现手法的几种形态。
10、长篇小说在90年代走向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1、“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有何区别?
12、“心灵小说”的特征。
13、90年代小说创作边缘化有哪些具体表现?
14、都市文学的特征。
15、8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创新?
16、较传统现实主义话剧而言,新潮话剧有哪些革新?
作业题库
1、简述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2、简要介绍50到70 年代发生在中国文学(文艺)界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的概况。
3、结合“双百方针”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谈谈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4、联系具体诗人和作品说明建国三十年诗歌的总体特征。
5、简述“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概况。
6、举出“归来”者诗人群的代表诗人和作品,并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
7、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建国后艾青的诗歌创作的得失。
8、简析流沙河诗歌的艺术特色。
9、简述“朦胧诗”的由来、源流和发展概况,举出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10、试比较舒婷、北岛诗风的异同。
11、赏析舒婷的《思念》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
12、联系具体作品谈谈“童话诗人”顾城的诗美特征。
13、试比较“归来”者的诗歌与“朦胧诗”之间不同的美学风格
14、简述先锋诗歌的美学特征。
15、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于坚的“口语诗”写作在当代诗坛的独特意义。
16、简要介绍三个“崛起”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朦胧诗”的理论价值。
17、如何看待先锋诗人反崇高、反文化、反抒情等极端性写作的利弊。
18、为什么说《百合花》中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19、结合“女性写作”的整体性特征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20、结合<<长恨歌>>分析王安忆作品中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21、试论王朔现象及其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22、根据<<现实一种>>和<<活着>>试论余华的创作由先锋到现实的转变。
23、如何辨证地评价“样板戏”。
24、试述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及对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25、简述《茶馆》的艺术特色。
26、简析《茶馆》中王利发这一人物形象。
27、结合《绝对信号》谈谈高行健对探索性话剧的实验。
28、赏析《我与地坛》。
29、简析高加林这一形象的艺术魅力和哲学意蕴。
30、分析《人生》中爱情模式的悲剧内涵与文化根源。
3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建构。
32、谈谈你对杨朔散文的评价。
33、简要分析杨绛《干校六记》的艺术特色。
34、谈谈巴金的《随想录》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
35、结合具体作品谈谈90年代以来的散文热。
36、试论90年代以来的“网络文学”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37、简述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身体写作的意义。
38、《百合花》中“我”这一形象的艺术作用。
39、《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形象的的特征及其文化批判的内涵。
40、简述反思文学的艺术特征。
41、联系具体作品试析王蒙在新时期的艺术探索。
42、简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时的背景、影响与意义。
43、如何理解先锋小说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
44、试析“马原的叙事圈套”的特征及其对当代文坛的意义。
45、分析在“三恋”和《岗上的世纪》中王安忆的女性意识。
46、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关系。
50、简述寻根文学的出现的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51、分析《棋王》中王一生形象的文化内涵。
52、试析《爸爸爸》中丙崽的象征意义。
53、比较新写实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异同,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
54、结合文学史谈谈1985年在文坛的独特意义。
55、简述90年代文学的特征。
56、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一下发生在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当代文坛的影响。
57、90年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
58、评论一篇你所关注的长篇小说。
59、结合作品谈谈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60、举例说明王朔小说中的反叛精神。
61、试分析赵树理农村写作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局限。
62、如何看待近年来的“金庸”热。
63、史铁生的创作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
6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65、贾平凹散文的美学特征。
66、选几本学术著作,精读后写一篇读书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