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巴 金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巴金(1904.11.25-)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现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有将近20个长辈,有30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从小就爱和下人在一起,我是在下人中间长大的”的封建大家庭。(巴金:《将军集·序二》)
  文学创作目的:救人救己。为了安慰青年这颗寂寞的心而开始文学创造作。小说大多数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和苦闷。是“青年世界”的创造者。
  “每一篇小说都混合了我的血和泪,每一篇小说都给唤醒了一段痛苦的回忆,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叫出了一声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许多年来我在暗夜里叫喊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面前引诱我,同时受苦的、惨痛的景象又像一根鞭子那样在后面鞭打我。为任何时候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巴金:《电椅集·代序》)
  青春、家庭、激情构成了巴金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
   二、前期小说:青春的赞歌
  《死去的太阳》、《灭亡》、《新生》(青春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急流三部曲》中的《家》等。
   三、《家》的评析
  (一)读解
  受到法国作家左拉的影响:《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命运》
  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情节结构和发展的主线,社会的众生像全面交织,展示了高公馆衰亡的过程。实际上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和解体的过程。
  取材于封建大家庭,以爱情故事为结构情节的主干,揭露封建大家族的罪恶,呼唤青年的觉醒。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超越了五四时期自由恋爱和反抗封建礼教的范畴,集中指向了封建统治的核心,即封建专制主义,目的是为了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三类人物: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封建专制主义牺牲者(觉新为代表);封建专制主义叛逆者(觉慧为代表)。
  高老太爷:家长,凭纲常和家规专横的统治着整个家庭,是封建礼教和旧道德的化身和代表,他的死预示着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崩溃,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覆灭。
  高觉慧: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是家中新生力量的代表,具有平等和平民意识,公然声称“我要做一个叛徒”。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宗法思想的蔑视和不信奉,对大哥作揖主义和犬儒哲学的批评,帮助二哥逃婚,站在被损害、被侮辱的一方,对鸣凤是真诚的爱,却无力也不知道怎么去爱,显示出幼稚和理想主义色彩。
  高觉新: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的受害者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病态灵魂的典型。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觉新是作者所花的笔墨最多的人物,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 ,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他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身上因袭的传统太沉重,既不满足于家庭,但又帮助家长做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情。说明知识分子由于旧文化的重负所造成的软弱和犹豫性格。
  (二)艺术成就:
  1、急进风格:战斗的整体的冲击力,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凸现他们的性格。
  2、新旧冲突:封建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封建传统道德意识对人性和生命的戕害,新的民主思想的觉醒的萌芽。
  3、叛逆主题: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个幼稚的叛逆者。
4、结构宏大:人物众多
5、感情浓烈:充满了激情的青春色彩。
   四、后期小说:人生世相中的悲剧
  40年代,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巴金转向了对人生世像的思考。
  作品:《春》、《秋》、《火》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寒夜》、《憩园》、《第四病室》成为“人生三部曲”)
  《憩园》:写于1944年5月。小说通过一个作家重归故土,寄居憩园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历程,作品充满了归家寻梦的忧伤和对人世变迁的感慨。
  旧主人杨老三在吃喝嫖赌中耗尽了祖传的遗产,最后沦落为乞丐,靠偷窃为生,最后在狱中默默死去。新主人姚国栋靠祖辈的遗产同样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儿子是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姚家虽然是新式家庭,但过的却是腐朽的封建寄生生活。这些悲剧性人物,让人在同情其命运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他们命运的罪恶根源:即封建意识的作祟。揭示了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扭曲过程。小说是一首悲凉的挽歌,追怀旧梦的慨叹。沉郁而厚重,一改以前激情的青春风格。
  《寒夜》写于1946年底,是一部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小说创作风格与水平的长篇力作。小说写了一对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中破裂的悲剧,揭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作品中人物表现了青春的消逝、理想的破灭、人性的扭曲、人生的悲哀。作品写的是凡人小事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满目皆是、司空见惯却又不愿正视的黯淡风景,是平民的史诗。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倍受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同时小说也有对在特定关系中人性困境的探寻。
  小说写了三个善良人的悲剧。主要是对悲剧原因的反思,对下层人民生活状态、生命存在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汪文宣:是一个被生活的重负挤压成一个卑微人的新知识分子,在社会、家庭的精神和经济压迫下怨愤而死。
  曾树生:性格复杂矛盾,年轻、美丽,开放,面对道德和肉体的矛盾,苦闷、恐惧,人性被扭曲变形,呈现出生命张扬的病态美。
  小说的特点:小说以非常细腻的笔法揭示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在社会、生存、灵与肉的冲突的中矛盾中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品通过象征手法和氛围烘托,呈现出明显的抒情性。
   五、散文创作
  建国后,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赞歌集》等十几部散文集,字里行间燃烧的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热情。文革结束后,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现代忏悔录式的著作《随想录》,成为80年代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