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三年多了,几乎每天都在搜集、查阅、整理、归纳和输入本世纪所产生的汗牛充栋的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资料。我确实是感到有点累了。因为这个项目拖得太久了,有时候,我都身心疲惫得不想再做下去了。但是,只要一想到葛晓音师和其他师友殷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便又鼓起劲儿,继续一章一章地、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做下去,不敢有一点懈怠或者马虎。现在这个项目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我还是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因为我十分清楚,我所写出来的和我原先设想的,和师友们所期望的,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从一开始,我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写作思想:即此书主要是为想要进入或者刚刚进入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简明的研究线索。而读者所要查阅的、了解的,可能只是书中的某一章甚至其中一小节。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每一专题都列入写作计划了,而且尽己所能搜集本世纪相关研究成果,千方百计地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用的研究信息。但是,这样的思路和写法即使完全得到实现,也显然是不能满足于另一些读者所需要的“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史”的期望的。
  而且,由于我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以文学发展的时段、作家作品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缕述的,所以有些本可以归纳起来进行介绍的一些重大的文学史问题的研究情况,就未能得到应有的集中凸显;而在某些专题研究介绍中,又由于体例所限,只能介绍一些著作中与此问题相关的观点,这些著作中另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发现,可能就被遗漏或割爱了;而且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论著经常被我用“互见”法,分散在全书的好几个地方进行介绍,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该成果的整体学术影响力。
  再加上我学力有限,考虑不周,闻见不广,肯定遗漏了不少本该提及甚至应重点介绍的成果。甚至本书已经提及和介绍的成果,也肯定存在着材料采择不当、观点阐述有误的情况。
  所有上述这一切缺憾和疏误,都恳请诸位学界前辈和同仁在包涵和理解的基础上,随时来信来电批评指正,以便我利用再版的机会作尽可能的修改。
  写作之初,我曾向全国各地的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普遍征集过研究信息,很多学者在百忙之中给我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和很有价值的研究线索。写作之中,我又参考了不少学界前辈和专家们撰写的一些综述、述评性质的文章,其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主编的各卷《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对我帮助尤大。对于这些,我在书中已经作了尽可能的说明;在此,我再次感谢这些先生们所给予我的无私的帮助。
  尤其应该感谢的是,本书的写作一直是在葛晓音师全面指导下进行的。三年多来,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远居国外,也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教学科研的紧张期,晓音师都几年如一日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审阅、校改我的稿子。晓音师在这本书里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绝不只是一个“分卷主编”所能说明了的。
  另外,书中的某些章节在写完初稿后,还曾呈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先生、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徐俊先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吴相洲先生、中国李白研究会李子龙先生等专家审阅。丛书主编张燕瑾先生更是一直鼓励和督促我的写作,全书完稿后,他又在通读审阅后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在此,我对他们的深情厚谊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还想说明,如果没有我贤惠的妻子陈瑜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料理家务,没有我年迈的父母随叫随到、多次不远千里来京帮忙,我是不可能在如此宽松自如的心境下,独立承担并完成如此繁重的写作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