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代其他戏曲

第一节  李玉与《清忠谱》

  李玉是明末清初创作剧本最多的戏曲作家,所著传奇约四十种,现存十八种,其中《清忠谱》是其代表作。《清忠谱》通过对苏州市民暴动这一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歌颂了以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崇高气节,表彰了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深刻地反映了明末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由于作家第一次把如火如荼的群众斗争搬上舞台,塑造出了五个反抗性很强的市民领袖形象,使这个剧本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忠谱》在艺术上突出的成就就是把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直接搬上舞台,填补了戏曲史上的空白。《清忠谱》的艺术结构严密紧凑,主线清楚,详略得当,布局合理,一洗明人传奇头绪纷繁、结构松散的通病。《清忠谱》的语言,克服了明人传奇过于典雅华丽的缺点,比较注重语言的舞台效果,曲词流畅,宾白通俗易懂。另外《一棒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也是李玉的成名作,世称“一人永占”,并以〈《笠庵四种》〉的名称刊行。

第二节 李渔与《风筝误》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剧作家,他的传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风筝误》、《凰求凤》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几乎全是喜剧。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透过荒唐可笑的喜剧情节和喜剧人物,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风筝误》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构思精巧,情节新奇,全剧以风筝为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组织情节,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风筝误》的宾白很有特色,既通俗又有机趣;既生动活泼,又合人物身份。李渔在戏曲理论上的贡献要比戏曲创作上的贡献大得多。他的《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的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著作。
  李渔戏曲理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在编剧方面,他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在艺术结构方面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一系列观点。在语言方面,李渔认为戏曲语言要有机趣,不要堆砌典故,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题材的选取、情节的安排方面,李渔认为必须强调“奇”与“新”,但又不能荒诞不经。这些理论都填充了中国戏曲理论的空白。
第三节  清代的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在戏曲艺术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音乐上突破了昆山腔和弋阳腔的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创立了一种名为板式变化体的新的戏曲艺术体制。昆山腔、戈阳腔等声腔是把许多首乐曲按照一定的宫调类别和排列次序组成套数,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实现旋律的变化,属于多曲体结构形式。梆子、皮簧等地方剧种中的板式音乐,则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拍节(即板)的变化,将每一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奏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其音乐结构体制更为单纯、通俗,更能充分发挥戏曲音乐的戏剧性功能。剧本也突破了过去传奇尽可能完全按照音乐套曲来分出、分折的局限,主要依据冲突的发展来安排场次,使戏剧结构和声韵结构得到了统一,从而把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戏剧化和表现力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