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演变(1)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演变(2)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演变(3)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演变(4)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是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二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拷红  四两拨千斤
    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四、《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反封建战斗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人物形象: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  闹简,赖简。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  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有情”是爱情和婚姻的前提。
    
    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