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设想】南北朝民歌代表了南北文风的差异,因此,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学习《西洲曲》和《木兰诗》等作品,比较南北民歌的异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
  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三、南朝民歌的特点:
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大量运用双关语。
  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赏析见文学史教材95页)。

第二节 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反映的内容和情调:
  1、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2、北朝民歌的内容: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2)反映战争。
 (3)反映由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而产生的怀土思乡之情。
 (4)反映爱情和婚姻。
  二、北朝民歌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赏析见文学史教材100页)。

第三节 南曲与北歌的比较

   南曲与北歌内容、风格迥异。读(唱)南曲,犹听燕子的呢喃细语;而北歌犹雄鹰鸣叫,战马萧萧。具体说:
   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
   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
   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
   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讲以上差异,恰当引用《子夜吴歌》、《华山畿》、《读曲歌》、《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等作品,以加深印象。]
   南北民歌的迥异代表了南北文风的不同。《隋书·文学传序》云: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
   
造成南北文风差异的原因很多,有文化背景不同的因素(南方文人文化素质相对要比北人高),有政治环境不同的因素(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造成南来北往被阻断;南方相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北方则政权更迭频繁,连年征战不断),还有民族性格气质(南人含蓄,北人直露;南人深婉细腻,北人粗犷豪放;南人重文,北人尚武)、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惯等)的因素,但其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性格气质的民族。南方人生活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小桥流水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以江南采莲的盛事以及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容易陶冶青年男女浪漫怀春的情思。而北人则生活在长城、大漠、风沙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养成粗犷豪放、尚武好勇的习性。造成这种南北文风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民歌中,也表现在文人诗歌创作中。南北文风的融合,从庾信开始,一直到盛唐才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