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设想】本章是先秦史家之文的开端和重点。虽为一章,实则是好几章的内容。教学中要弄清:中国叙事散文的出现、发展和流变;《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战国策》集大成的特点。要以作品的讲解为主,因为文字艰深,所以在讲解中不能赶急图快,要首先将作品读懂,不能吃夹生饭。
  重点讲解《晋公子重耳之亡》、《崤之战》、《召公谏厉王弭谤》、《冯谖客孟尝君》等篇目,余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就是甲骨卜辞,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趋繁的发展情况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二、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1、《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原名《书》,后称《尚书》或《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尚书》是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巩固: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星火燎原等成语。
  2、《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大事纲要。古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和记述历史的“春秋”,至今流传的《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春秋》记事文字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所以,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有的仿佛一则新闻标题。比《尚书》明白易晓,文字表达力有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变化。《尚书》不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著作,而《春秋》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它所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修辞技巧上,表现出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如“天王狩于河阳”,“宋人弑其君杵臼”,“莒弑其君庶其”。同样是“弑”,“人”与“国”又有区别,“人”是少数人,“国”是国人)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这种鲜明的倾向性和笔法对后代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春秋》之后,以散文形式写史,相继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历史散文的成熟,已很成熟了。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后人多对此说有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备的编年史书。(资料:见注释3、4)
  《左传》全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权的历史过程。《左传》的基本立场是维护周礼,尊礼尚德。《左传》比较重视人民的意志、力量,肯定赞扬忠良正直之士,揭露暴虐昏庸、贪婪荒淫的统治者,这是它的进步之处。
  二、《左传》的叙事特征:
   1、《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资料:见注释3)
   2、《左传》的叙事特征:(一).《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左传》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二)《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经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三)《左传》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四)《左传》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描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三、《左传》的记言文字: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简洁精炼,委曲有致,栩栩如生。《左传》的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讲读】《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分析:
  1、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秦晋崤之战》紧紧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穿插描写,以蹇叔论战为纲,通过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先轸论战等情节,来一一印证蹇叔的预言。至于战争的具体经过则不是叙述的重点,所以一笔带过。这种对战争题材的处理手法对后世的历史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写法。
  2、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形象。如蹇叔的忠直耿介、老谋深算,秦穆公的刚愎自用、最后能自我反省,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先轸的忠直急躁,文嬴的花言巧语等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3、含蓄委婉、巧妙得体的外交辞令。主要有三段外交辞令:弦高犒师的一段话语意双关,外表彬彬有礼,骨子里却虚实相间,软中带硬,句句是弦外之音。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话中婉转而又严厉的揭露了秦国的阴谋,下达了逐客令,使秣马厉兵的秦军狼狈逃窜。孟明谢辞一段话绵里藏针,话中带刺,所谓“三年将拜君赐”,表面上感恩戴德,骨子里却含有报仇雪恨的誓言,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理。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一、成书及体制: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实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国语》在思想方面主要体现了儒家崇礼重民的观念。
  二、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其记言水平参差不齐,风格也有差异。
  《国语》记言多于记事,但也有些篇章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描写相当出色,但文学成就总体上不及《左传》。
  《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物的言行,这种方式已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向。
  
  《召公谏厉王弭谤》分析:
  1、记言与记事相结合而以记言为主的写作手法。先简要叙述形势的严峻和厉王的自鸣得意,再详记召公的谏辞,最后以冷峻的几笔写出厉王一意孤行,终于垮台的下场。
  2、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召公的谏辞颇有特色。其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贴切的比喻,也有引用历史的论证,继而再谈民言不克壅的道理,既打比方,又引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
  3、文章漫画式的勾画了厉王这个暴君的形象。着笔虽不多,但“王怒”、“王喜”、“王弗听”,一个残暴专断、轻浮浅薄、顽固昏聩的暴君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人收集的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重新整理,分为三十三卷,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全书侧重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突出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已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战国策》体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有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唯一任务为中性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三、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风格是: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文章的特点还体现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分析:
  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士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写法上:
   1、文章极力夸饰、渲染苏秦的说辞最典型的体现了《战国策》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风格特点。
   2、对比手法:苏秦前后形象的对比,嫂“前倨而后恭”的态度对比,揭示当时的世态炎凉。
  《冯谖客孟尝君》分析:
  本文通过冯谖给孟尝君作士过程的叙写,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贵善养士以及士为知己者用的社会风气。写法上:
  1、故事情节曲折:冯谖作客、收债于薛、经营三窟。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作者很懂得用文学手段来刻画人物,例如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冯谖与孟尝君、冯谖与众人)等手段刻画了冯谖藏而不露、装愚守拙、巧于试探的行为,表现知恩图报、远见卓识、果断善谋的性格。同时也刻画了孟尝君宽容大度、善于养士、知错就改的长者君子风度。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在体例上,《史记》纪传体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体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汉书》、《资治通鉴》直接继承了《春秋》《左传》的编年体例。在叙事技巧上,《史记》对《左传》《战国策》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或不加改动直接录入(如《荆轲刺秦王》几乎是全文照录)。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即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写史传统和重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在语言上,《左传》的简练蕴藉,《战国策》的辩丽横肆,对后世文学均有影响。
  2、散文创作的楷模。《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均推崇先秦叙事散文。
  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中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按时间安排情节,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等,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小说写人重人物言行、细节的刻画,而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这正是先秦叙事散文写人的特点。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剧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