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教学设想】本部分的教学以介绍为主,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举《吕氏春秋·古乐》中“昔葛天氏之乐”的记载。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南方楚地文化孕育出了“楚辞”。
  产生于中原地区的《诗经》和南方楚地的“楚辞”是先秦成熟的文学作品。《诗经》和“楚辞”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xí,“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巫觋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西周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
  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时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亦是后人追记。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反映到为文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