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吴沃尧的小说创作

  吴沃尧 (1866~1910),名沃尧,原名宝镇,字小允,号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祖居佛山镇,故笔名为我佛山人。曾祖吴荣光是著名学者,曾官至湖南巡抚,父辈时家道中落。吴沃尧17岁丧父,家庭生活日益困苦。18岁时,离家到上海谋生,做过抄写工。其间不废学业,志向很高。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办报,先后主编过《字林沪报》副刊及《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三十年(1904)春,受聘到汉口任美商办的《楚报》中文版编辑。美国“华工禁约”事起,他愤然辞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月月小说》主编,同时又为《绣像小说》撰稿。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月月小说》上。1910年,吴沃尧病逝于上海。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痛史》、《恨海》、《九命奇冤》、《上海游骖录》、《劫余灰》、《两晋演义》、《新石头记》等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十二种及笔记、剧本、诗文集等十多种。受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影响,吴沃尧不满清末政治的腐败,主张改良社会。晚年,情绪归于消沉,所写作品大都带有悲观色彩。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零八回,是继《官场现形记》后又一部反映晚清社会的力作。前四十五回,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的《新小说》杂志连载,后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小说记叙的是主人公“九死一生”二十年间耳闻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以之为线索,全面反映了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前后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作品以暴露为主,故名“怪现状”。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官场现形记》广泛,以官场为主,同时也涉及商场,洋场、士林和家庭。
  官场是小说描写的一个重点。小说中所写官吏,大多卑鄙龌龊、贪婪无耻。正如主人公九死一生所说:“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才可以求得着差使。又要把良心搁过一边,放出那杀人不见血的手段,才弄得着钱。”(五十一回)作品中,总督衙门竟将全省各县官位,明码标价,公开兜售。闽浙制军因为将价值九万两银子珍宝制成的牡丹花,送给有权势的太监,便调任两广总督。候补道台为了升官发财,竟然命妻子给制台“按摩”。至于知县作贼,臬台盗银,更是天下奇谈。小说还揭露了晚清军队的腐败。各级将领平日克扣军饷、贪污军费,中饱私囊;战时却临阵脱逃,都是些腐朽堕落、贪生怕死之流。中法战争时,南洋水师驭远舰管带,望见远海上一缕浓烟,便以为是法国兵舰,竟自沉兵轮,仓皇逃命,慌报“仓卒遇敌,致被击沉”。一个外国人用四十元洋银强索庐山牯牛岭,总理衙门大臣居然说:“台湾一省地方,朝廷尚且拿他送给日本,何况区区一座牯牛岭,值得什么?”而这一切均发生在国家和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时刻,作者在小说中描写这些内容,无疑是在发抒自己心中的忧虑和激愤。
  晚清社会的家庭伦理、士风民俗也是小说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的开篇即写道:“上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繁华到极,便容易沦于虚浮。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人生世上,这“应酬”两个字,本来是免不了的;争奈这些人所讲的应酬,与平常的应酬不同。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还有那些本是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象除了征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所以那“空心大老官”,居然成为上海的土产物。这还是小事。还有许多骗局、拐局、赌局,一切希奇古怪,梦想不到的事,都在上海出现。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作品所要揭示的正是当时社会的纲纪沦丧,人心的轻浮险诈。小说中的吏部主事符弥轩人前满口仁义道德、孝悌忠信,却让自己的祖父乞讨为生。主人公九死一生的伯父,料理亡弟丧事之时,侵吞了侄儿的财产。黎景翼为了几口皮箱,竟将自己的亲弟弟逼死,还把弟媳卖到了妓院。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是江苏候补道苟才。他为人虚伪龌龊,却因善于官场应酬而官运亨通。为了升官,他居然协迫十五岁的新寡儿媳去给总督当姨太太,并且使尽各种龌龊的手段逼其就范。事成之后,他果然被委任了新的差事。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龙光更是丧尽天良。他与父亲的姨太太私通,后来为了谋夺家产,竟勾结医生,害死了父亲。作者揭示了封建宗法社会即将崩溃之时,社会伦理道德的严重堕落,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但他把罪恶之源都归之于“人心不古”,主张推行教化,思想观念却比较陈腐。
  小说中也有代表理想的正面人物,如吴继之、蔡侣笙、王伯述和九死一生等,但这些人物,最终或含冤负屈,或隐居深山穷谷,并不能承担改良社会挽救世风的职责。他们是作者改良主义理想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悲欢离合廿年事,隆替兴亡一梦中”,由于找不到社会改革之路,作者的心中充满了的愤懑和无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结构比较完整。“九死一生”是贯穿全书的人物,其他如吴继之和苟才、“九死一生”的堂姐和伯父等,也时断时续,始终在作品中活动,使小说的情节比较完整和连贯。小说比较熟练的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在当时的章回小说创作中也是比较新颖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如全书串联的痕迹,仍很明显,结构不很精致。搜奇猎异,有时过于夸张,虽然笔露锋芒,却缺乏深度。人物形象,大多也比较单薄。这些缺点也是当时晚清社会小说的通病。
  《九命奇冤》三十六回,是吴趼人所写的一部公案小说,也是他另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最初发表于《新小说》杂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作品写的是清朝雍正年间发生在凌梁两家之间的的一桩命案,此事最初记载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欧苏《蔼楼逸志》卷五《云开雪恨》,嘉庆十四年(1809)安和将此事撰成小说《警富新书》,《九命奇冤》即据安和的小说改编而成。吴沃尧在书中借题发挥,通过梁家八口人和证人张凤含冤而死之事,暴露了晚清司法吏治的腐败。该书在艺术上比较成功。整个故事紧紧围绕“九命奇冤”一案的起落因果加以描写,布局严谨。受西方小说影响,采用倒叙手法,制造悬念,增强了情节的吸引力。故而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推崇它在技术上“要算最完备的一部小说了”。
  除以上两部小说外,历史小说《痛史》、写情小说《恨海》、社会小说《上海游骖录》、《新石头记》等书也是吴沃尧比较成功的作品。《痛史》,二十七回,演述了南宋沦亡的历史过程,阿英称之为晚清讲史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晚清小说史》)。《恨海》,十回,以庚子国变为背景描写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上海游骖录》和《新石头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也都较有意义。

  第三节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四大谴责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比较突出的一部。作者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后改名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是咸丰年间进士,曾任河南汝宁等地知府。刘鹗精通数学、医术、水利学等,早年科场失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1888)因协助河督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治理黄河有功,被荐为候补知府。光绪二十—年(1895)起参与洋务活动,主张借外资兴办实业,筑路开矿,并参与了河南、北京、四川、浙江等地的矿务工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曾以贱价从俄军之手购买太仓储粮,赈济饥民,还向百姓施舍医药。因赈济百姓亏空白银逾万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鹗被以“私售仓粟”的罪名充军新疆,次年病死。刘鹗崇拜“西学”,对数学、医学和水利学等都有所研究,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较深体味而又受西方科学影响的改良主义文人,但政治观点比较保守。著作除《老残游记》外,还有《铁云诗存》等。又喜收藏金石甲骨,著有《铁云藏龟》。
  《老残游记》初集二十回、二集残存九回,外编为残稿。初集前十三回载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绣像小说》,次年复由《天津日日新闻》重新发表,至二十回。二集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亦连载于《日日新闻》。《老残游记》初集通过记述游医老残在各地游历时的见闻,揭示了晚清社会的黑暗腐败,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老残游记》二集,紧接前二十回,写老残携妾环翠与德慧生夫妇同游泰山,环翠拜女尼逸云为师,出家为尼。老残独自回到老家淮安,一日梦游地府,看到审判恶人的种种酷刑。《老残游记》外编,残存一卷,只写了光绪乙已年冬月老残在北京与东阁子、西园公的一段谈话。
  暴露官场黑暗,是《老残游记》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当时社会小说抨击贪官酷吏不同,小说重点揭露的是所谓“清官”的罪恶。如署理曹州知府玉贤,为了升官,任意捕人,草菅人命。上任不到一年,就用“站笼站死了两千多人”,其中大多是无辜百姓。杂货店王老头的儿子只因酒后说“玉大人怎样糊涂,怎样冤枉人”,便以“谣言惑众”的罪名被抓去站笼,不到两天便站死了。于家父子被强盗栽赃,因在审问时说了句“冤枉”,也被抓去站笼。当时笼里已满,差役建议先行收监,等明天有死的,再将他们补上。玉大人却说:“我最恨这些东西。若要将他们收监,岂不是又被他多活了一天去了吗?”于是命人将笼里未死之人活活打死,再将新人收入。在他的淫威之下,曹州府的老百姓,在背后都不敢议论他的是非。他的治被誉为“路不拾遗”,自己也因此官运亨通。山东巡抚庄宫保,表面爱才若渴,从善如流,实则不学无术,昏庸愚蠢。他听信幕僚之言,废弃黄河民埝退保大堤,致使数十万百姓家破人亡。再如刚弼,他不收人银钱,自以为非常清廉,实际上却刚愎自用,判案武断,是一个十足的酷吏。在审理魏氏投毒致死人命一案时,只因为魏家家人为疏通官府送上1000两银票,刚弼便认定魏氏父女有罪,并严刑拷打,屈打成招。这些清官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他们有清廉之名,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正如作者所说:“赃官人人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其批判极具现实意义。
  作品在暴露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作者在《老残游记·自序》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残游记》的创作实是作者欲补残局而不得的情感宣泄。作品流露出浓厚的忧患意识,反映了清末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晚清社会弊端丛生,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异常深重。刘鹗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唤醒民众、改造社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对清王朝抱有幻想,迷信于社会改良之路,并因此流露出有对革命的敌视和攻击,如作品第八回至十—回,写申子平和屿姑、黄龙子的故事,咒骂“北拳南革”,污蔑义和团和革命党“破败了天理国法人情”,即暴露了作者对革命的敌视和攻击,降低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小说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为了表达主题,作者在小说中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作品开篇写了老残的一场噩梦:一艘帆船在洪波巨浪之中濒临沉没,“看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气象”,管船的人趁机搜刮蹂躏乘客,还有人在那里高谈阔论,鼓动别人造反,自己却借机敛财,乘客们大多愚昧无知,没有辩明是非的能力。老残等为拯救破船出此险境,冒险送去“罗盘”和“纪限仪”,却被斥为“汉奸”。他所坐的渔船被打得粉碎,“看看沉下海中去了”。显而易见,船上的情景正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以象征手法,隐喻清王朝的危机和人们的不同思想,反映了他的洋务派立场及其理想幻灭后的孤独和悲哀。
  作品语言清新明洁,富于文采。书中景物描写,文笔生动,自然逼真。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1。胡适认为“《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描写”2如大明湖的自然风光、桃花山的月夜、黄河的冰冻景色等段落,描写皆细致入微,形象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书中的音乐描写,尤为成功。如白妞说书和屿姑等弹琴鼓瑟两段,想象丰富,比喻贴切,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把虚无缥缈的音响化作鲜明生动的形象,层层渲染,使人大有美不胜收之感。读者在这个过程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审美愉悦与享受。故而有人认为,这段描写为通感理论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此外,作者还善于心理描写。如第十七回对妓女翠环心理的描写,便极为成功。翠环听说老残要为她赎身,自然非常高兴。但是她又对老残话的真假有所怀疑,不知自己能否被救出火坑,于是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作者细致入微的展示了一个下层妓女面对新生活时的复杂心态,写出了她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希望。再如第六回写老残题“咏玉贤之事”诗后的心理活动、续集第三至五回写青年女尼逸云自述其追求爱情时的一段遭遇和心理,都能深刻地传达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态,发展了小说的心理描写。

  第四节 《孽海花》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小说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小说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其实,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小说盛行之时,已出现过一批反对封建政体、宣传资产阶级种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倾向的小说,著名的有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陈天华的《狮子吼》、汉国厌世者冷情女史的《洗耻记》、犹太遗民万古恨的《自由结婚》、怀仁的《卢梭魂》等。同盟会建立之后,国内民主革命蓬勃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大量涌现。其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曾朴的《孽海花》。与此同时,通俗小说娱乐性的一面也得到了充分发展,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大为流行,一些黑幕、武侠和侦探小说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中有些作品在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孽海花》三十五回,署名“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爱自由者即金天翮(1874—1947),又名金一,笔名爱自由者,麒麟等,江苏吴县人,曾参加爱国学社,鼓吹资产阶级民主。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应《江苏》杂志的约请,写了《孽海花》的前六回。本欲“以赛为骨,而作五十年来之政治小说’(《为赛金花墓碣事答高二适书》)后作者因“小说非余所喜”,转请曾朴续补。东亚病夫即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又字籀斋,号铭珊,别署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二十岁中举,后考进士落第,捐官中书舍人,在京供职。甲午战争爆发后,曾朴力主抗战。战争失败使他看到到清政府的腐朽,认识到研究学习西洋文化才可以救国图强。二十五岁离京南归,在上海经商,思想上倾向于改良主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上海创办《小说林》杂志,在从事编辑和发行工作的同时,创作小说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孽海花》的前二十五回便是这时写成的。辛亥革命后思想趋于保守。一九二七年后不再从政,专心文学活动。着手《孽海花》的修改和续写。1930年完成三十五回。1935年病逝于常熟。其创作除《孽海花》外,还有长篇小说《鲁男子》第一部《恋》,以及诗文、戏剧等多种。
  曾朴在《孽海花》前六回的基础上重新结构,原本拟定写六十回,但最后只完成了三十五回。曾朴的续作以金雯青和傅彩云做全书的线索,“尽量容纳近三十年来的历史”。(《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与原作的艺术构思有所不同。小说叙写同治年间江苏吴县的金雯青中了状元。他学识渊博,也有报国的志向。金雯青纳妓女傅彩云为妾,并携其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彩云在国外结识了德国皇后,并与德军官瓦西德通奸,“艳名大噪”。金雯青花了八百马克买了一幅中俄交界图,本意整理国界,“叫外人不能占据我国的寸尺土地”,结果却为人所骗。地图付印之后,白白葬送了中国的大片土地。金回国后,愤郁而死。傅彩云重操卖笑生涯,成为红极一时的名妓。作品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展示了清末同治初年到戊戌变法前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兴中会成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封建顽固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消长变化,均有所反映。其中对两宫帝后的争权夺利、封建官场的腐朽黑暗,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都有所揭露。对维新改良运动、民主革命的兴起,也作了历史肯定。阿英认为,“此书所表现的思想,其进步是超越了当时一切被目为第一流的作家而上的……李伯元与吴趼入之思想,虽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倾向,但始终不能跳出‘老新党’范畴,拥护清廷,反对革命。而《孽海花》则表示了一种很强的革命倾向。”1指出了《孽海花》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较之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专注于暴露批判的谴责小说,《孽海花》取材比较广泛。曾朴在谈到《孽海花》的写作时说:“我看着这三十年,是我中国由旧到新的一个大转关,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变动,可惊可喜的现象,都在这一时期内飞也似地进行。我就想把这些现象,合拢了它的侧影或远景和相连系的一些细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地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作品涉及中外交流、宫廷斗争、官场生活、士林风气乃至青楼文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种全景式的把握。这使作品兼具政治小说和历史小说的特点,但作者有时过分关注于上流社会的琐闻逸事,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审美趣味。
  小说结构格局较为精巧。全书以金雯青、傅彩云为结构中心,采用交叉描写,将三十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二百七十多个人物串连起来。其中既有壮阔的战争描写,激烈的宫廷斗争,也有缠绵的男女情爱。其结构方式脱胎于《儒林外史》,但亦有所不同。正如作者在《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里所说:“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是一根珠线;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这种结构方式,较好的配合了作品主题的表现,故而鲁迅称其“结构工巧”。
  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孽海花》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多有生活原型。如金雯青,即影射同治七年状元洪钧,傅彩云即近代名妓赛金花,有些人物,如冯子材、丘逢甲等则直接运用了真实姓名。书中涉及的人物有二百七十余人,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抓住其性格中的主要特点进行艺术描写,有时寥寥数语,便能形神毕肖。鲁迅先生称其“写当时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1。如表面风雅谦恭,实际利欲熏心的“作态名士”李纯客,自诩文武全才,实则庸碌可笑的清流党要员何珏斋,此外诸如何太真、祝宝廷等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多能跃然纸上。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是傅彩云。作者将一个爱虚荣、善交际,温柔聪慧,多情而又放荡的青楼女子描写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由于人物众多,加之作品没有最终完成,使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存在着类型化的缺点,许多形象写得不够丰满,这都是其人物塑造中不可回避的缺点。《孽海花》在艺术结构、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对后来的历史小说有一定影响。
  《洪秀全演义》也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作者黄世仲(1872-1912),字小配,广东番禺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后因家道中落,赴南洋谋生。黄世仲思想上最初倾向改良,庚子事变后发生变化。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抨击改良派的保守主张,倡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很大。他的作品,除《洪秀全演义》外,还有《廿载繁华梦》、《宦海升沉录》等十余部中长篇小说。《洪秀全演义》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共五十四回(未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上连载,第二年由香港《中国日报》社印行单行本。据作者自序,小说所写,“皆洪氏一朝之实录”,创作目的在于表彰“奋然举义为种族争、为国民死者”。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高度,比较客观的描写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肯定了起义的正义性和起义领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抨击了清廷的黑暗腐朽、凶暴残忍。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缺点是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小说的结构艺术仿效了《三国演义》,基本情节线索,来源于《太平天国战史》。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虚实结合,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比较成功,如李秀成的豁达大度,石达开的智勇气量,萧朝贵的毅勇精锐,均写得颇有生气。同时,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洪秀全,在政权建立之前,能够礼贤下士,爱护人才,当天国建立后,却听信谗言,独断专行,导致了太平天国的最后失败。再如林凤翔,他英勇善战,气量宏大,在北伐途中屡战屡捷。却因骄傲轻敌,导致全军覆没。这些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加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
  《狮子吼》八回(未完),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表于《民报》。是陈天华所写的一部章回小说。作品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形象的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并以睡狮猛醒怒吼,来象征中国的复兴,表达了作者反帝爱国的思想主张。
  《自由结婚》,二编二十回(未完)。题“犹太遗民万古恨著,震旦女士自由花译”,实为张肇桐所著。张肇桐,江苏无锡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自由结婚》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自由社出版。“全书以男女两少年为主,约分三期:首期以儿女之天性观察社会之腐败,次期以学生之资格振学界之精神,末期以英雄之本领建立国家之大业。”(《自由结婚·弁言》)并称创作此书是为“使天下后世,知亡国之民,犹有救世之志”,但末期内容未见。小说以黄祸和关关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见闻,抨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宣传民主革命。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活动,痛斥保皇派是“最可恨最可恨的人”;呼吁“我们同志的人,一定要结个大大的团体,把革命军兴起来”,以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倾向。作品在艺术上并不成功,书中的说教色彩过于浓厚,人物形象比较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