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章炳麟、秋瑾等民主革命派作家

  辛亥革命前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革命派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以文艺为武器,宣扬革命思想,抒发爱国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秋瑾、邹容和陈天华等。
  章炳麟(1869~1936),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章炳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从外祖父朱左卿读经,后又从经学大师俞樾学习。他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对音律、史地、典章制度皆有研究,同时也用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成果,来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他学贯中西,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对章炳麟的思想震动很大。他开始参加维新变法运动,主张革新内政,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回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苏报案”,被捕入狱。三年后出狱,又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辛亥革命后,曾被袁世凯软禁。综其一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晚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1。著有《章氏丛书》。
  章炳麟推崇魏晋之文,认为魏晋文“持论仿佛晚周”,“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国故论衡·论式》)o他的文章也继承了魏晋之文直面现实、抨击时政的斗争精神。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杂文。他写于辛亥革命前的文章,大多充满强烈反清思想,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同上)。如《客帝》、《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等,就都是很有思想特点的文章。这些文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章炳麟学识渊博,故而常常在文章中援引经史,这使得他的文章史料丰富,论据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但其好用古字,艰深晦涩,削弱了文章的宣传力量。章炳麟的传记散文也较有成就。如《邹容传》、《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喻培伦传》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烈士作传,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也是章炳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宗法魏晋,以五言为主,大多辞句古奥,比较难读。早期一些小诗,如《狱中赠邹容》、《狱中闻沈禹希见杀》等,抒写革命友谊和怀抱,语言较为明快,风格苍劲,充满革命激情。他也以诗抒发心志,如《秋夜》、《夏口行》等,诉说自己对国事的忧虑;《艾如章》、《杂感》等诗,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表达自己对时事的见解。这些诗,密切联系现实,大多情感真挚,功力深厚。
  秋瑾(1879-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她十八岁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后随夫寓居北京。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学,其间参与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由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绍兴秘密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同年七月,因徐锡麟刺杀恩铭事败,皖、浙两省起义被清政府发觉。秋瑾被捕,十五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
  秋瑾是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和诗人。她“平生康爽明快,意气自雄;读书敏悟,为文章,奇警雄健如其人;尤好剑侠传,慕朱家、郭解为人。”她的文学创作,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其中,以诗歌成就最高。
  秋瑾早年曾师从于晚清西昆体诗派代表曾广钧,诗词创作也受到他的影响。秋瑾早期的诗作,多写闺中的幽怨愁绪,内容比较单薄,但也有别于一般的闺中之作。大多借物喻人,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也有些作品,如《杞人忧》、《旧游重过有不胜今昔之感》等诗,感时伤世,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感情真挚,风格豪放。《杞人忧》诗中写道: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写出自己心中对国事的忧虑,作为一个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妇女,这是非常难得的。
  庚子事变后,特别是移居北京以后,她的诗作发生明显变化。她曾说:“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致王时泽书》)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较此前有所提高。秋瑾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她用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自己救国救民的壮志。满目疮痍的祖国令她悲叹痛惜,“几回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悌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宝刀歌》)她希望自己能够投身革命,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宝剑歌》)。为了理想,她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危扁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可怜大好神明胄,忍把江山付别人”(《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不惜干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泗去犹能化碧涛”(《对酒》)。这些诗句,充满了爱国情怀和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气概,感人尤深。
  作为一位曾经深受礼教束缚之苦的女性,秋瑾也用文学作品宣扬妇女解放,“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题稚龛记》),“男女平权天赋就”,“国民女杰期无负”(《勉女权歌》),“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她还写有弹词《精卫石》,反映旧社会妇女的种种痛苦,希望妇女们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争取自由和平等。这些作品,提倡男女平等,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秋瑾的诗歌,感情奔放,激昂慷慨,刚健豪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首诗作于光绪三十一年春,当时日俄战争尚未结束。诗人看到日俄战争图,联想到祖国河山遭到蹂躏,无比痛心。她在诗歌中抒发了自己悲痛愤慨的心情,同时,表达了挽救祖国危亡、献身民主革命的雄心壮志。诗歌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作结,将悲凉的情绪化为献身报国的壮志。情感真挚悲壮,准确的传达出诗人忧郁悲凉而又壮怀激烈的情绪。故而邵元冲在《秋瑾女侠遗集序》评其为人及诗道:“鉴湖女侠成仁取义,大义凛然,……以文词而论,朗丽高亢,亦有渐离击筑之风;而一往三叹,音节浏亮,又若公孙大娘舞剑,光芒灿然,不可迫视?”
  秋瑾的诗歌,主要是旧体诗。但受“诗界革命”的影响,在诗歌形式上做了一些革新,表现的内容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还写过一些通俗化的诗歌,如《同胞苦》、《支那逐魔歌》、《勉女权歌》等,鼓吹革命和妇女解放,语言通俗,感情激昂,具有较强的鼓动性。
  秋瑾诗词兼工,她的词作,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清丽雄健。前期以写个人怨愁为主,后期多抒写革命情怀。如《昭君怨》“恨煞回天无力”抒发报国无路的满腔幽怨,《满江红》“小住京华”表现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知音难觅的悲叹,《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表明她为国难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满江红》“肮脏尘寰”抒写她唤醒民众创建新世界的胸怀等,都是比较好的作品。
  邹容(1885一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少年时受过传统教育,但他不愿科举,却喜欢阅读宣传国外新思想的书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光绪二十年(1903),完成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革命军》。章炳麟为之作序,并发表于《苏报》上,称《革命军》为“义师先声”。章炳麟因此被捕,邹容也随之入狱。受尽酷刑,于1905年病死狱中。
  《革命军》共分七章,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主张。作品宣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宣传性。语言犀利泼辣,感情炽烈。作者自称“辞多恣肆,无所回避”。出版后风行一时,极受华侨欢迎。鲁迅称赞说:“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1
  陈天华(1875一1905),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曾赴日留学,在日本受到留学生革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是同盟会成立的发起人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留日学生纷纷抗议。为激励国人的爱国斗争,陈天华投海而死。
  陈天华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活动家。为宣传革命,写过不少具有反帝爱国内容的作品,其中既有理论色彩较强的政论文章,如《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也有较为通俗的读物如《警世钟》、鼓词《猛回头》、小说《狮子吼》等。《警世钟》控诉和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和清廷投降卖国的罪行,鼓动全国民众奋起反抗。作品完全用当时的白话文写成,风格明快,清末广为流行。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猛回头》描述了中国当时的危亡形式,试图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这些作品,大多有着较强的政治色彩,文学性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第四节  南社诗人
  南社是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成立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于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参加大会的有十七人。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它底宗旨是反抗满清”(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成员以诗歌创作为主,他们以文艺为武器,宣传反清,鼓吹革命,为南社赢来“同盟会宣传部”的称谓。武昌起义后,南社进入发展高潮,成员有一千余人。但随着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不少诗人对时局感到失望,悲观消沉,这种情绪直接反映到诗歌创作之中。南社成员内部逐渐分化,一九二三年宣告解散。有文学刊物《南社丛刻》o
  南社成员的文学主张不尽相同。多数人提倡“唐音”,推崇明末清初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作品,借以宣扬种族革命。但也有人是同光体、常州词派、桐城派的崇拜者。还有人主张“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马君武《寄南社同人》)。对于龚自珍,南社成员大多十分推崇。其诗歌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浪漫色彩,对南社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社的著名诗人,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马君武、宁调元、苏曼殊等。其中柳亚子是南社中少有的能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柳亚子(1887~1958),名弃疾,号亚子,江苏吴江人。早年推崇龚自珍和梁启超,受到康梁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影响,后转向革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创办《复报》,与《民报》相呼应o他是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南社最有成就的诗人。著作今有《磨剑室诗词集》。
  柳亚子一生作诗5000余首,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风云。早期诗作,多批判封建专制,抒发革命激情,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如《放歌》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担忧祖国的命运,悲叹:“沉沉四百州,尸冢遥相望。他人殖民地,何处是故乡?”《元旦感怀》:“理想飞腾新世界,年华孤负好头颅”,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他还写了不少追怀民族英雄和悼念革命烈士的诗篇,如《题张苍水集》、《题陈黄门集》、《题夏内史集》等诗篇,缅怀明末抗清志士;《哭威丹烈士》、《吊鉴湖秋女士》哀悼为革命献身的邹容、秋瑾等,这些诗篇,在抒发怀悼之情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革命情怀。辛亥革命失败后,一部分南社诗人陷入消沉颓丧,柳亚子却仍然保持着昂扬斗志,他以诗为武器,抨击窃取革命成果的卑鄙小人,鼓励人们为了捍卫革命成果继续努力。其《孤愤》一诗中写道:“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o”’对袁世凯称帝大加讥讽,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
  柳亚子的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顾炎武、龚自珍三家,曾自称“我亦当年龚定庵”(《海上赠刘季平》)。他的诗情感激昂,意境宏阔,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在诗歌形式上,全用五七言,格律工整,意蕴优美,耐人回味。
  柳亚子的词有150余首,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词属于辛派,内容丰富,风格豪放,悲歌慷慨,为世人所称道。但也有缠绵清丽的婉约之作。
  陈去病(1874~1933),字佩忍,江苏吴江同里人。是南社的发起人之一。曾赴日留学,回国后任教师和编辑的工作,同时在报刊上发表诗文,宣传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这一时期他编辑了《陆沉丛书》、《清秘史》和一些明遗民的著述,以学术研究来宣传民族思想。陈去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抒发自己的革命怀抱,抨击清王朝的腐朽堕落,风格质朴苍劲,具有深厚的时代意义。如《题郑延平战捷图》歌颂郑成功,《十一月七日为瞿、张二公殉节桂林之辰慨然有作》赞美了瞿式耜和张同敞,《将赴东瀛赋以自策》抒写离情别绪,表达救国胸怀,《癸卯除夕别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过淀湖归于家》揭露清政府的苟且偷安和卖国政策。这些诗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诗人宣传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的有力武器。陈去病的诗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高旭(1877一1925),字天梅,别号自由斋主人,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县)人。他与柳亚子、陈去病被称为南社三巨头。高旭也是南社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思想比较激进,多离经叛道之论,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和批判色彩。痛斥外国列强的侵略行径,和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歌颂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抒发自己的革命激情,是高旭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他的诗以歌行见长,因受“诗界革命”影响,也创作了许多通俗诗歌,如《女子唱歌》、《爱祖国歌》、《光复歌》等,内容多鼓吹人权,排斥专制,呼唤独立,富有爱国激情。其诗感情激昂,直抒胸臆,如《海上大风潮起作歌》中写道:“亡国惨状不堪说,奔走海上狂呼号。作人牛马不如死,漓淋血灌自由苗。”《读谭壮飞先生传感赋》中道:“砍头便砍头,男儿保国休。无魂人尽死,有血我须流”,充满了革命激情。但有时流于浅露,不够凝炼。辛亥革命后,他思想苦闷,“步兵孤愤销难尽,只向穷途一哭休”(《悲秋六首》之二),政治上亦难保晚节。
  苏曼殊(1884-1918),字小谷,祖籍广东香山县。他生于日本,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国。袁世凯称帝后,苏曼殊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并于1914年在《民国杂志》上发表《讨袁宣言》。1918年,苏曼殊病逝。
  苏曼殊是南社颇有个性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他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小说家,精通多国文字,被人称为“奇才”。他的诗和小说风格独特,浪漫唯美,深为青年男女所喜爱,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较而言,诗歌的成就最高。
  苏曼殊的诗歌,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语言明丽,意蕴绵渺,自成一格。其中以七绝居多,多是感慨身世、歌咏爱情和描写风景之作。其中描写风景的作品,如《莫愁湖寓坐》:“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月镜。终日对凝妆,掩映万荷柄。”又如《过莆田》:“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写来意境如画,灵动优美。一些爱情诗则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如《题<静女调筝图>》:“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我已袈裟全湿透,那堪重听割鸡筝。”苏曼殊也写有一些宣扬民主革命的爱国诗篇,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诗中以鲁仲连和荆轲自许,表明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但更多的作品,则流露出作者浓重的个人感伤和悲怆的情绪。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更使他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并日渐颓唐。其《东居杂诗》云:“相连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苏曼殊的这种情绪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学者的思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