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本书的撰写最初是缘于研究生教学的需要,因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于一般的文学批评源流及重要的文献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何使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更系统、更全面地接触文学批评文献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由于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往往散见于古代经史子集各种典籍之中,浩如烟海,又不易摸索,所以如能从中梳理出一个头绪,聊作文献导航,于修习研究者则不无裨益。而中国文学批评史经过近八十年的研究,相关文献也陆续被发掘出来,其本身也有总结整理之必要,是故此书之撰写,实由上述两种原因所导致。
  本书的资料来源,一方面源于笔者平素积累的部分资料和讲义,一方面也参考了大量前辈时贤的著作,可以说,如果没有八十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对文献的发掘整理,本书的撰写是不可能进行的。
  本书撰写历时颇久,因各种原因时断时续。半年前又应邀来日讲学,其中利弊可谓参半。利者在于可以较方便地补充日本现藏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文献,这也是笔者撰述之初就有的想法,现果得以实现,不亦幸乎!弊者在于有些国内文献在日本则查阅不易,所以疏漏之处当也不少。对此缺憾,只能待以后修订时再予以补充校正了。
  本书撰稿过程中及完稿之后,广东人民出版社戴和先生对书稿的体例及内容均提出过一些好的意见,故此书也倾注了他的心血。来日之后,九州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为此书的撰写提供了资料及电脑等便利条件。中山大学研究生孙耀斌及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的中村亚希、安永彩子小姐也在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方面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予以感谢。
  由于笔者学识谫陋,书中或存有疵谬疏漏之处,敬请方家学者予以指正为荷。

  孙立
  2000年夏日于日本九州大学

  1 此处分期,与一般批评史著作的分期略有不同,主要是中期的时间跨度较长,其原因在于可由此较清楚地看出在明代拥有广泛影响的复古派兴起与步入低谷的过程。其中对前期的分法曾参考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版)。
  2 参阅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第144页。
  3本书所涉及的清代文学批评包括了近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