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

第二章 《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早年热衷科举,进入中年以后弃绝功名。三十三岁时举家迁居南京,卖文度日。五十四岁客死扬州。
  吴敬梓著述甚丰,但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害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而讽刺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使入们认识到这个社会已病入膏盲,热情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露和批判腐蚀士人的八股科举制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怎样使人愚昧无知和精神堕落的。
  
  书中的周进和范进这两个平庸的儒生,被科举制度折磨得死去活来、如痴似狂。善良的马二先生深中八股之毒而不自觉,自己二十年科举不利,却虔诚地信奉、宣传科举和八股。鲁小姐被父亲鲁编修用八股举业教育得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足见科举制度是怎样麻痹人们的头脑,使人愚昧无知的。
  这个腐朽的制度还使人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丢尽。原本纯朴忠厚的农村青年匡超人,听了马二先生好心的劝告,步入科场,走举业之道,结果被科举制度污染成为一个灵魂丑恶、虚伪卑鄙的文痞。
  (二)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虚伪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严监生的妻舅王德、王仁,在姐姐病危之时,因得了严监生的银子,马上由反对而变为极力帮助他将侍妾赵氏立为正室,假道学的伪善面孔昭然若揭。秀才王玉辉劝女殉夫的故事,则对封建礼教这把杀人的软刀子作了艺术的描绘。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同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是互为表里的;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前者是推行后者的有力工具。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批判,使得作品的揭露批判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容。
  (三)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一个层次上揭露科举的腐败,又把全书的思想内容,引向了更为广泛的方面,从而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如南昌太守王惠是书中塑造的一个赃官酷吏的典型。高要县的汤知县,为了沽名钓誉,以求早日升迁,竟将一个无辜的回民枷死。科举制度不仅造成了一批赃官酷吏,而且还制造了一批土豪劣绅。许多没有升官的秀才、举人、贡生,许多退仕乡居的官僚,勾结官府,欺压细民,无恶不作,使百姓敢怒不敢言。如张静斋、严贡生等。
  
  (四)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沈琼枝、"市井四奇人"等。
  
  《儒林外史》对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但理想却是平庸的。,作者幻想着有一班"真儒"复兴古礼古乐,来挽回世道人心,拯救危亡的封建社会,反映出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时代局限性。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在结构和语言方面亦独具特色,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首先,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的偏见去割裂对象的丰富内容。在作者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往往包含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被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人物不少都有一个由好变坏的渐变的过程。因而使人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其次,作品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还是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他笔下的喜剧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马二先生游西湖等等。
  
  《儒林外史》具有丰富多彩的讽刺方法。(1)它让人物自用己的行为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将深藏在人物内心的卑污揭示出来了,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严监生。(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完全不同甚至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对照,从而形成喜剧效果。如梅玖对待周进的前后不同态度。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等。(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孔。如严监生之死等。突出了人物某些本质的东西。
  
  (二)《儒林外史》具有独特的艺术结构。"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引出另外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互相推进。全书象若干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连接起来,"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三)《儒林外史》的语言是比较纯熟的白话。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有形象性。  
  
  展开故事情节。全书爱憎分明,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拇露不旧寸的政治黑暗。但又大肆宣扬、耳封建正统观念,充斥着封肆伦!道德的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艺术上有成功之处、·但小说中韵。物除牛皋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他人物大都是作者某些念的化身。、
  (二)世情小说,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鲁迅称之为"人小说"。其中以《醒世姻缘传》和《歧路灯》为代表。
  1、《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共一百回。题西周辑著。内容以明代社会为背景,写狄希陈两世姻缘,冤冤相报故事。基本思想倾向是不好的。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较为广阔,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有所揭露。语言和结构颇有特色。
  2、《歧路灯》,李缘园(1707--1790)作。全书一百零八,写明代嘉靖年间河南样符(今开封市)一个书香子弟谭绍闻堕落到回头的故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明代,反映的却是清的社会情况。该书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既深刻又广阔,对初社会民俗风尚作了细致的描绘。但道学气太浓,充满了封建教。
  (三)才学小说,鲁迅称之为"以小说见才学者"。这类说以李汝珍的《镜花缘》影响较大。《镜花缘》,全书一百回,写多九公、唐散等游历海外的见和唐闺臣等一目名才女的故事。作者是以唐代的故事作"水""镜",来照清代社会生活的"月"与"花"。其进步意义主体现在三个方面。
  1、歌颂女子的才华: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表现作者步的妇女观。,
  2、对现实社会的世态人情,八股文取:士、儒林酸腐进行了弄和讽刺。
  3,借君子国的"好让不争"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住艺术上继承了《儒林外史》的一些讽刺手法,有的地方用,拿、气得生动,但大多如同戏曲的插科打诨,近乎油滑。全书结构松人物缺乏个性,作者往往以直接说教与卖弄才学来代替形象赂划。这是古典长篇小说创作艺术卜的一种倒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