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 说

  一、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在元代,戏剧、散曲,话本等俗文学空前兴盛,而诗歌,散文则相对衰落了。这一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元朝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蒙古贵族入主中原,重武功而轻文治,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政策,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自然给文学的发展也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方面。习惯于游牧和征战的蒙古贵族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肆意杀戮掳掠,一度严重破坏了我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元世祖忽必烈改用汉法治理汉地,农业生产才获得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而元朝统治者对手工业却特别重视。为满足生活享受和军政需要,他们集中工匠,设立匠局管理,使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加上驿站遍布全国,水陆交通发达,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元代出现了许多商贾云集,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畸形的都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戏剧繁荣准备了物质条件。
  (二)政治方面。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淋把全国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这四等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是极不平等的。汉族人处于最低贱的地位,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汉族文人儒士同样遭受歧视压迫,有的甚至沦为奴隶。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处于"九儒十丐"的卑贱地位。元代又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其中一部分文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代特别的专业作家群,促进了元代文学的繁荣。
  (三)思想文化方面。元朝统治者为麻痹人民,巩固统治,提倡各种宗教,尤尊佛道。儒理之学虽也提倡,但其地位已影响已大不如前了。儒家思想束缚的松弛,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也发生变化。过去被轻视的戏剧、散曲、小说等俗文学,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元蒙贵族不好文词,却嗜好戏曲乐舞,高官显宦和上层文人也都乐于欣赏和提倡。这是元代各种通俗文学蓬勃兴盛而诗文却相对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元代文学发展概貌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其次,南戏和话本小说也有新的发展。而诗文创作由于种种原因成就不高,呈现衰落状态。
  (一)元杂剧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和做工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艺术形式标志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元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秘嘲多优秀作品,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杂剧创作渐呈衰微趋势,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杂剧以它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座丰碑。
  (二)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散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元代散曲作品现存小令3800余首,套数400余套。散曲作家成分复杂,因而内容有良有莠,风格各异。不少作品愤世嫉俗,揭露社会黑暗,抨击丑恶现实,但许多作品也宣扬乐天安命、避世归隐、及时行乐等消极的思想情绪。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散曲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
  (三)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民间戏曲。它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南戏发展到元末已经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演变而为长篇传奇。,
  (四)宋元"说话"伎艺盛行,元代话本小说虽然不少,但因资料缺乏,哪些属元人作品尚难确指,故一般统称"宋元话本"。
  (五)元代诗文创作成就不高。诗文作家多为从政文人,脱离现实,题材比较狭窄,又多模仿前人,缺乏创新,因而成就远不如戏剧散曲;较著名的有刘因、赵盂颊、萨都刺、王冕、杨维桢等。
  
  (此处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