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 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从东汉建安至隋文帝杨坚灭陈为止(196-589),共393年的文学发展现象。这一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发展也有许多变化。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形成了长期大动乱、大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出现了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三个地区统一政权;它们都注意恢复和发展经济,出现了不少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人才。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史称西晋。由于门阀大族专政,西晋政治极其腐败,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各族人民的反晋情绪,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与东晋(317-420)对峙的"十六国"(304--439),就是先后在我国北方存在过的一些封建政权。在南方,刘裕代晋称帝后,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北魏(386-534)统一了北部中国后,又分裂为东魏(534-550)一北齐(550-577)和西魏(535-556)一北周(557-581)(东魏、西魏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史称北朝。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不断遭到破坏,发展缓慢而又不平衡。豪门贵族垄断政权,寒土被压抑、受屈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思想领域和社会风气方面,玄学、清谈兴起,佛教、道教盛行。这些,在各个时期的作品里都有所反映,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五言诗尤为卓越。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的作品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情调慷慨悲凉。正始诗人阮籍、嵇康揭露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反对虚伪礼教,诗风隐晦。西晋太康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和傅玄。其诗歌创作有脱离社会生活和走向形式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只有左思能继承建安优良传统。永嘉时期,内容抽象、枯燥的玄言诗充斥诗坛。但刘琨能继承建安传统,抒写家国之痛。东晋士庶界限更严,玄言诗人占统治地位。直到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出现,才一扫玄风,使诗歌重新回到清新自然的境地。他开辟了田园诗苑,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文,代表了这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南朝的宋、齐时期,山水诗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谢跳开拓了诗歌新领域。鲍照抨·击门阀制度,多写怀才不遇情怀,与建安精神一脉相承。沈约等人创立了"永明体",追求形式,但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梁、陈时期,产生了以艳词丽句表现色情内容的宫体诗,影响不好。但徐陵、庾信精审声律,也为后世提供了艺术借鉴。北朝在北魏、北齐时,有温子异、邢劭、魏收等诗人,但成就都不高。后来,庾信到了北方,写出一些思想艺术都较好的作品,为北朝诗坛开拓了新的局面。
  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南歌多写爱情,风格清丽婉转;北曲反映生活面广,粗犷刚健。《西洲曲》和《木兰诗》是南北民歌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同汉赋相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和充实,思想、艺术有所提高和发展。王粲、曹植、陶渊明、鲍照,江淹和庾信等著名的赋作家,都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赋篇。
  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曹操、诸葛亮、曹植、嵇康、陶渊明以及陈寿、范哗、郦道元、杨衙之等,都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传世。
  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怪与志人小说的大量涌现,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是这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主要专著有: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