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五十年代前期的台湾文学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国民党政权在军事上全面溃败,1949年12月国民党当局被迫迁台,开始了海峡两岸五十年的人为阻隔,由此使台湾社会走上不同于大陆社会形态的发展道路,台湾文学进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国民党迁台初期仍抱着重返大陆的政治幻想,确立了“反共抗俄”、“反攻复国”的基本“国策”。他们把台湾作为其“反共复国”基地,进行严厉的政治控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构建一整套的反共思想体系,掀起反共热潮,对新闻出版实行全面控制;一套套钳制言论的法规陆续出笼,“五四”以来的进步文学作品,尤其是具有革命倾向的作品遭到取缔,割断了台湾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联系。台湾文学与母体文学出现断裂。
  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文艺界也掀起一股反共文学思潮。国民党当局为了控制文艺走向,采取建立文艺团体,出版文艺刊物,颁发文艺奖金,制定文艺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试图把反共思想灌输到作家和读者中去。1950年5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该协会《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在此之前,还成立了“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公开征求反共抗俄的歌曲及作品,扶植有“反共意识”的作家。此外,还有“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等反共文艺团体,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大肆提倡和鼓励,五十年代前期反共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比比皆是。作为文学的排头兵--诗歌总是得风气之先,以孙陵、葛贤宁、上官予等为代表创作了一大批“战斗诗”。与此同时,反共戏剧也大行其道,代表作品有:《皇天后土》、《维新桥》、《樊笼》、《女匪干》、《人兽之间》、《春归何处》、《乱离世家》、《愤怒的火焰》等。在“战斗文艺”各种文体中,持续时间最长、产生最大影响的要数小说。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由于政治需要而大力推行的“战斗文艺”很快就陷入僵腐的窘境,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随着国民党“反攻复国”神话的破产,“战斗文艺”也走向没落。
  在这一时期里,一大批由大陆去台的军职文人登上文坛。军人作家人数众多,影响颇大。他们当中既有在役军人,也有享有军俸的退役、除役军人。被台湾文坛称为“三剑客”的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就是本时期军旅小说家的代表。朱西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碾房之夜》、《猫》、《画梦记》、《旱魃》等,此外还有四本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集《狼》、《铁浆》着力塑造了一组中国农村“男子汉”形象,有浓厚的大陆乡土气息。司马中原从大陆去台的第一篇小说是《伤疤》。他是位高产作家,创作了《狂风沙》、《骤雨》、《狼烟》等长篇小说和《路客与刀客》、《饿狼》、《霸天》等中篇小说,并有散文集、传记等,共计近六十部作品。他的系列小说《乡野传闻》萦绕着浓浓的怀乡情绪。段彩华的处女作--中篇小说《幕后》,1951年8月在台湾《文艺创作》上发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龙袍劫》、中篇小说《狂妄的大尉》、短篇小说集《花雕宴》、《五个少年犯》、《段彩华自选集》、散文集《新春旅客》等。这三位作家都是大陆去台军人。他们的作品融注着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对家乡父老的思念。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他们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技巧上也有一定特色,在台湾文坛受到较高评价,特别是深受台湾的大陆籍人欢迎。当然,由于时代局限,他们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战斗文艺”口号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程度地染上反共意识。
  就在体现当局反共意识和立场的极端政治化的“战斗文学”喧嚣尘上的时候,一股远离“战场”体现作家情感倾向的暗流正悄然兴起。1949年,国民党廷台带来了二百多万人。他们离乡背井,来到这个陌生的孤岛,与大陆家园和亲人隔海相望,返归无期,自然滋生出一种怀乡思旧的情绪。他们怀念故乡和亲人,缅怀在大陆如歌的岁月,于是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情怀的怀乡思亲小说应运而生。一大批来自大陆的女作家因写这类题材的作品而跻身文坛。她们大多数衣食无虞,“有闲”在家,“反攻复国”的叫嚣对身处“闺阁”中的她们并无多大干扰。她们写个人的离愁别恨,写大陆熟悉的生活,以此来排遣惆怅的心绪和思乡之情。有人称她们为“闺阁作家”,把她们的作品称为“主妇文学”。
  这些女作家们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台湾文坛,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她们有幸充当了五十年代初台湾文坛“真空期”的代表而被载入台湾新文学史。
  往昔如梦,故乡是歌,女作家们在对故乡往昔的追忆中寻求尉藉。她们写祖国的名山大川,名城古迹,历史掌故,古老传说;也写家乡的花草树木,民风异谷,悲苦往事;还写家中的亲朋故旧,自己的童年生活,抒发她们的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正是这种情怀使得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五十年代的台湾,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当时女作家们的作品基本上没有摆脱我国传统女性文学的影响,作品题材以表现女性婚姻居多。
  在这些女作家中,老作家苏雪林早年在大陆就已成名。苏雪林曾用名瑞奴、瑞庐,字雪林,笔名绿漪、灵芬等,原籍安徽太平县。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1917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留校任教。次年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翌年赴法国留学,先学习美术,后改学文学。1925年回国。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安徽省立大学任教授。1931年至抗战胜利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1949年到香港真理学会工作。一年后赴巴黎,研究神话。1950年去台湾,在师范大学任教授。1955年到成功大学任教。1973年退休,专事写作。1999年在台湾去世。她著作甚丰,在大陆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天》,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苏绿漪创作选》等。来到台湾后,她陆续发表了《天马集》、《眼泪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秀峰夜话》等作品集。其作品里充满了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仰幕,洋溢着恋国思乡的强烈情感。
  她的不少作品漫流着温馨的亲情和友情。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在她的散文中,怀乡思亲散文占了很大比重。她以朴实真挚的感情,淡雅自然的笔触,道出对故乡秀丽山水的眷恋及对亲人师友的怀念。对祖国的眷恋深深地镌刻在她的脑海中,无法抹去;即使在他乡异域看到别样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也会令其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她无限向往着自己的故乡和祖国,也热切地盼望祖国能够早日统一,使海外游子早日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她在《细雨灯花落。家乡味》等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这一心声。张秀亚此时出版了散文集《三色堇》,她的作品充满忧郁和感伤色彩,总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充满乡情的梦幻般的世界;她也由衷地怀念和感激浓烈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她的散文意境深远,感觉纤细灵敏,节奏自然和谐,空灵飘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191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林海音自幼在北平读书,先后在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北京《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她与丈夫和孩子回到她一无所知的故乡台湾,被聘为《国语日报》编辑;1951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小说创作,她还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年《纯文学》月刊停办后,她又独立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近年来主要从事纯文学创作。林海音在主编《联合报》副刊时,发现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秀,例如钟理和就是她在编发外稿中发现的。钟理和去世后,她为使其遗著早日问世而热心奔走。此外,像杨逵、钟肇政、郑清文等人都接受过她的支持和帮助。为了鼓励创作,培养文学新人,她长期以来致力于开拓文学园地。她在振兴台湾文学事业中所表现的热情和做出的贡献,在台湾文学界有口皆碑。
  林海音到台湾后,初期主要撰写散文和杂文,1957年前后开始小说创作。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丽日》;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散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林海音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对儿时居住过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忆,一是反映妇女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悲剧命运。
  林海音在北平整整度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发表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是她追忆北平生活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触,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小说是借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围的人,使人感到真实又充满情趣。作者在小说中只是写了小孩的五个生活小故事,却通过对这些悲剧故事及其背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令人窒息的空气,表现了自己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林海音在作品中抒发了她的思乡情绪。这首先表现为对少年时代相识的善良而苦难的亲人好友的怀念,不管是疯子小偷,宋妈兰姨娘,还是爸爸,都是勤劳朴实,善良忠厚的好人,可他们都无法逃脱厄运,最终都离英子而去;对这一个个悲剧人物的怀念正表现了作者殷切的思乡之情。她的思乡情绪还表现为对故乡民情风物的怀念和追忆。北京的巷道和胡同,城墙和会馆,夹竹桃与石榴,驴儿、骆驼,站街行走的卖唱者,还有令人垂涎的风味小吃,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旧北平风俗画,令作者神往和迷恋,寄托了她无尽的乡思与乡愁。林海音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主题是反映妇女婚姻和命运,叙写她们的痛苦与不幸,挣扎与反抗,揭示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根源。这类作品主题深刻,描写鲜活细腻,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林海音的小说构思精巧,布局严谨,在继承民族传统写实手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技巧,如象征、暗示、意识流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小说语言流畅自然、质朴清新、富于个性化。
  在“战斗文艺”占据文坛、“怀乡思亲”女作家异军突起的同时,另有一支描写男女爱情与婚姻际遇的女作家队伍也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景致。她们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人的心绪,描写爱情、婚姻的曲折坎坷;人物内心波澜起伏,充溢着浪漫纯情的理想,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孟瑶,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间,写了五十多部小说。其中重要的有:《美虹》、《心园》、《危岩》、《几番风雨》、《黎明前》、《斜晖》、《柳暗花明》、《太阳下》、《杜甫传》、《鉴湖女侠秋瑾》、《龙虎传》、《满城风絮》等。
  孟瑶长篇小说中不少是以爱情为题材,赞扬纯洁真挚的情愫和美好的人格,《心园》和《晚雾》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孟瑶是学历史的,她创作了不少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小说。
  如:《杜甫传》、《英杰传》、《龙虎传》等。在这些作品中寄托了对灿烂的文明古国的幽思和对故土的怀念。孟瑶还有一些小说是描写她熟悉的汉口、南京、重庆等地的生活。她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那碎石子小路、水车的咿呀声、浆声灯影的秦淮河、人声嘈杂的夫子庙,构成一幅古朴的风俗画深深地烙在她的脑海里。她后期的作品有不少取材于台湾的大陆籍人的生活。《老王皮鞋修理部》中的老王,是从大陆去的,一人在台穷困潦倒,孤苦无靠,他以替人补鞋谋生,一颗孤寂的心只能从回忆在大陆当庄稼汉的温馨日子里获得些许安慰。
  孟瑶的小说创作,倾向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多产”使她部分作品在取材、技法上有重复,有粗制滥造之嫌。但从总体上讲,她的小说取材广泛,内容豪放,笔法洒脱,在当时充满苦涩干瘪的口号式作品的文坛,无疑是一股涓涓细流。
  郭良蕙,1926年生于山东钜野,四川大学外文系毕业,1950年开始写作,1962年她的长篇小说《心锁》在《征信新闻报》连载引起风波,台湾“内务部”认为该作“文字淫秽”、“色情狂乱”,予以查禁,随后“中国文艺协会”又注销她的会籍。面对这些打击,郭良蕙没有退缩,仍旧埋头苦耕。郭良蕙的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八十年代后把目光投向散文创作。
  郭良蕙是个多产作家,她的小说作品主要有:《银梦》、《感情的债》、《黑色的爱》、《春尽》、《心锁》等。
  郭良蕙擅长写都市婚姻爱情故事,她的小说创作绝大多数是以此为题材,来描摹社会与人生,揭示各式各样的情感症结。她笔下的女性世界的情感生活,不管是赞美的、谴责的、同情的,都出于真诚,其中也隐含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和价值判断。《春尽》、《斜烟》都是写为爱而奉献的纯情女性的悲剧,因为作者希望“世间真有为爱奉献和牺牲,并且无怨无悔的纯情”。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社会人生认识的深入,她意识到爱情虽然存在,但并非虚幻的、盲目的,爱有时和性是纠合在一起的,《心锁》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女主人公夏丹琪与范林相爱遭到母亲的反对。她痴痴地恋着范林并委身于他。谁料范林并不是个钟情男子,正准备与她的好友江梦萍结婚。夏丹琪面对男友变心,伤心无处诉,就接受了苦苦追求她的江梦辉。婚后,丈夫忙于医务,她心境寂寞聊落,又与昔日恋人幽会,接着又与小叔子偷情。她一方面恣意放纵情欲,一方面又受到良心的谴责。作品揭示被扭曲、被压抑的爱情及情欲对人格的毁坏力量。郭良蕙在对人生的观察中还发现,即使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并没有完全褪尽,女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男人们期望的“贤内助”,工作上的干练、精明并不为男人所喜爱,女性事业上的成功往往得付出沉重的代价。《遥远的路》就是写成功女性情感上的失落。罗超男是个女律师,工作认真,外表严肃,内心却关注所了解与熟悉的每一个人,可自己一直形单影只。她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在某些方面特别成功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败得很惨。“道出了女性在事业与爱情上的矛盾。郭良蕙另一类作品是探讨在开放时代,爱情、婚姻对女性的困扰。短篇小说集《台北的女人》这一被作者称为”幽怨“的书描写了当代都市女人的寂寞,包括未婚、已婚、弃妇、寡妇的寂寞。郭良蕙笔下的女性世界多充满困扰和烦忧,她一直在思考女性摆脱困扰的出路,但未能找到其根本,即女性首先是作为人,然后再作为女人,她们理应坚持有意义的人生而不仅囿于自己是”性“的人。
  钟肇政,笔名九龙、钟正、路家等。1925年1月生于台湾桃园县龙潭乡。他的父亲是位农村教员。1943年春钟肇政从淡水中学毕业后,秉承父业,在大溪乡国民小学当代用教员,次年4月入新化青年师范学校就读。1945年3 月毕业后,被征为学徒兵,驻屯于大甲。因军营的非人待遇染疾失聪,后被派到新化县沙山青年学校任教官。台湾光复后,他复员返乡担任龙潭国民小学教师,并开始学习汉文,阅读汉书。1948年进入台湾大学中文系学习,因耳聋听课不便辍学,返乡续任前职,同时开始写作,他在龙潭小学执教直到1978年退休。1976年他接替吴浊流先生主编《台湾文艺》杂志,担任”吴浊流文学奖“的主任委员,1978年任《民众日报》副刊主编。
  钟肇政自1951年发表中文处女作《婚后》以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勤奋的耕耘使他获得累累硕果。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浊流三部曲》、《大坎》、《大圳》、《台湾人三部曲》等二十多部,中篇小说《初恋》、《摘茶时节》,短篇小说集《残照》、《钟肇政杰作选》等。此外,他还有不少文艺理论和翻译作品,共计五十多部,其著述之丰,在台湾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钟肇政的创作以长篇为主。《鲁冰花》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写了一个出自贫苦农家的小画家古阿明崭露头角和不幸夭折的故事,抨击了扼杀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古阿明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富有绘画天赋,教师郭天云发现这一幼苗后悉心加以培养,他的作品《茶虫世界》荣获国际儿童画展特别奖。但由于社会的黑暗和教育界的腐败,这颗刚出土的幼苗就像鲁冰花一样被摧残了。小说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藐视权贵、热爱教育、爱惜人才、刚正不阿的青年教师郭天云;有伪善阴险的茶厂老板兼县员林长寿;还有不学无术,趋炎附势,误人子弟的训导课长徐大木和教导主任李金彬等。小说随着情节的推进,展示了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小说以鲁冰花命题有其深刻的含义,鲁冰花是一种自生自灭不起眼的野花,它并不具备观赏价值,所以它的存在总是受到漠视,然而就在它的生与灭之间,为茶园提供了养料。它象征着社会需要像古阿明这样平凡而富有才智的人,就像茶园需要鲁冰花一样,但是他们却往往遭到致命的无视!
  《浊流三部曲》是钟肇政执教之余,呕心沥血费时三年完成的一部力作。小说以光复前后的台湾为背景,记录了台湾农家青年知识分子陆志龙的思想成长历程,同时也反映了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悲惨的社会现实。台湾人民对祖国文化的憧憬和向往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该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光复前后三年中的经历加以提升写成的,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质。小说分为《浊流》、《江山万里》、《流云》三个部分,分别写主人公陆志龙在学校、军营、乡村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如果说《浊流三部曲》还存在囿于个人生活经历的缺陷,那么《台湾人三部曲》则突破了这种局限,整体地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思想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台湾人民半个世纪反抗殖民统治的光辉历程。这部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达二十年之久的三部曲堪称”一部可歌可泣的伟大民族史诗“。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台湾人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一曲颂歌。《台湾人三部曲》以甲午战争后到抗战胜利的台湾历史为背景,将陆氏家庭前后五代人的抗日爱国斗争作为主线,呈现出一幅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台湾历史画卷。小说共分三部,分别概括了台湾抗日历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部《沉沦》反映的是割台初期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敌斗争,小说前半部描述日据前陆家世代辛苦开荒经营九座寮庄的生机勃勃景象。清政府割台,陆家几代人建立的家业被断送,台湾同胞开始了暗无天日的生活,强烈的民族感情激发了陆家儿女的斗志;后半部分写陆家军与各路义军共同抗敌的悲壮故事。作品以出家子弟战败归来再度建军奔赴沙场的壮举结尾,表现台湾同胞反帝爱国同仇敌忾的浩然正气。第二部《沧溟行》以二十年代日据时期的文化启蒙为背景,描写陆家第六代子孙陆维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的过程。在这一部中,作者注意将台湾与大陆的革命运动联系起来,表现台湾和大陆的血脉相依。第三部《插天山之歌》描写光复前夕,陆家后代、留日青年陆世骧潜回台湾从事秘密抗日活动,被日寇追缉跟踪而隐蔽了插天山的故事。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斗争,而是从陆世骧逃避追捕、亲友和群众对他的掩护以及不断传来的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消息,用这些侧面昭示出群众的抗日热情和当时的时代风貌。《台湾人三部曲》称得上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巨构佳作。整部作品构思缜密,层次清晰,气魄雄伟,情节峰回路转,大开大阖,在反映历史的长度和社会生活的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它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建构了一幅爱祖国爱民族的华夏子孙的英雄谱系,丰富了台湾文学的人物画廊。
  钟肇政继承了台湾新文学前辈作家纯朴、健康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他以自己的小说为台湾乡土文学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钟肇政是位奋进不息的作家,他并不满足于自己驾轻就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还大胆吸收借鉴包括西方现代小说在内的各种表现技巧,以丰富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中元的构图》以古老的民族中元祭典场面为背景,运用时空交错手法,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注重人物心态的分析与揭露,展示主人公阿木的痛苦经历,控诉日本侵略战争给台胞留下的心灵创伤。《轮回》探讨了生与死的神秘境界,小说以患胃癌而濒临死亡的老人奇妙的梦为开端,把老人临死前的丑恶自私及对生的留恋种种心态刻画得毕露无遗,同时围绕在老人周围的老伴、儿女、邻人的心理世界也得到了微妙披露。钟肇政的另一短篇小说《白翎鸶之歌》采用新颖的象征手法,用白翎鸶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动来反映台湾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