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陸游等中興四大詩人(莫礪鋒撰)

  陳與義、呂本中去世以後,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後的詩人登上詩壇。他們是在烽火連天的時代裏成長起來的,山河破碎的動蕩時勢使他們具有完全不同于蘇軾、黃庭堅的創作環境。而且他們自少就感受到詩壇風氣的轉變,所以比陳、呂等前輩更富有獨創精神,最終以全新的藝術風貌取代了江西詩派在詩壇上的主流地位。這些詩人中以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爲著名,被稱爲“中興四大詩人”{最初與陸游等人齊名的詩人還有蕭德藻(號千巖),但他去世較早。宋末方回說:“宋中興以來......言詩必曰尤、楊、范、陸,其先或曰尤、蕭,然千巖早世不顯,詩刻留湘中,傳者少。尤、楊、范、陸特擅名天下。”(《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

  第一節 陸游的創作道路和詩歌淵源
  終生不渝的愛國情懷 入蜀前後的變化 對呂本中、曾幾詩風的繼承 對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的推尊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適逢靖康之亂,隨其父陸宰離開中原南歸。他幼時常看到父輩“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眦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跋傅給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壯志。陸游29歲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列秦檜的孫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復試時被黜落,直到秦檜死後才得入仕。他在後來的仕途中又兩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罷職。但陸游的愛國情懷終生不渝,他一生中時刻盼望著有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機會,直到臨終前仍在絕筆詩《示兒》中諄諄囑咐兒孫: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懷有抗金復國的理想。然而隨著紹興和議的簽訂{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以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爲首的主和派不顧當時宋軍抗金戰爭的有利形勢,與金國達成和議,向金稱臣,劃定淮河與大散關爲宋、金邊界,史稱“紹興和議”。詳見《宋史紀事本末》卷七二《秦檜主和》。},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綫漸占上風,很多士人漸趨消極。南宋最早在詩歌中高揚愛國主題的呂本中、陳與義等人晚年詩作的題材取向又轉回到書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這種態勢在詩壇上的鮮明反映。陸游則與衆不同,即使是在收復中原已毫無希望時,他仍然堅持夙志,大聲疾呼抗敵復國,真不愧是南宋愛國詩人最杰出的代表。
  陸游的生活經歷大致可分爲三個時期:一、45歲以前,他任鎮江通判等職,後因贊助張浚北伐而罷職家居;二、自46歲入蜀從軍至65歲被劾罷官;三、66歲以後在山陰農村閑居20年。陸游的詩歌創作過程也可分成與之相應的三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是陸詩臻于成熟的關鍵時期。陸游晚年回憶說他在“四十從戎駐南鄭”時創作上發生了“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是指詩歌題材的轉變,因爲陸游早期的詩歌內容已相當充實,而且憂國念時的主調已經確立,三十七八歲時就已寫下《聞武均州報已復西州》、《送七兄赴揚州帥幕》等名篇。陸游所說的“詩家三昧”,是指他在地處抗金前綫的南鄭受到緊張、豪宕的軍營生活的激發,而領悟到應該改變早年專以“藻繪”爲工的詩風,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陸游在《示子遹》詩中也自述過詩風變化的過程:“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稍悟,漸欲窺宏大。”參看莫礪鋒《陸游詩家三昧辨》,《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按:陸游的生平事跡,可參看於北山《陸游年譜》,中華書局1961年排印本。}。由于衹有這種風格才與陸游建立奇功的宏偉抱負、愛國憂時的熾烈感情、不拘小節的狂放性格最相適應,也衹有這種風格才最符合陸詩所要反映的時代的脉搏,所以陸游一旦找到這種適合于自己的風格之後,他的創作就産生了質的飛躍。正如清人趙翼所說:“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蜀,而境界又一變。”(《甌北詩話》卷六)最能體現陸詩雄放風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錯刀行》、《胡無人》、《長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關山月》、《秋興》(成都城中秋夜長)等都作于入蜀從軍以後的十年間,說明陸游詩的主導風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間奠定的。正由于這個原因,陸游把自己的詩集題作《劍南詩稿》。
  陸游與江西詩派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他師事曾幾,又私淑呂本中,對曾、呂二人服膺終生。陸游接受曾、呂的影響首先在于愛國的情操,他少時與曾幾“略無三日不進見,見必聞憂國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議稿》)而呂本中在表現愛國主義主題方面堪稱是陸游的先驅。陸游在藝術上也受到曾、呂較深的影響,對“活法”說深信不疑,直到70歲時還對曾幾授予他的“文章切勿參死句”(《贈應秀才》)一語津津樂道。然而陸游雖然從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中獲得了增進藝術修養以自成一家的啓示,早年作詩時也曾仿效過黃庭堅、呂本中等江西詩人的風格,可是他的藝術個性和才力卻不是江西詩派所能牢籠的。所以他很快就超越了曾幾、呂本中等師輩的成就,幷以明朗瑰麗的語言、奔放磊落的情調而與江西詩風分道揚鑣。
  除了借鑒江西詩派以外,陸游還廣泛地學習前代的優秀詩人。在陸游所崇拜的古代詩人中,屈原、杜甫以其愛國憂世之心成爲陸游的異代知音。陸游54歲出蜀東歸途中曾寫下《楚城》和《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二詩: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礻司。一千五百年間事,衹有灘聲似舊時!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塵到兩京。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國家多難,報國無路,共同的遭遇使陸游與屈、杜産生了强烈的共鳴。然而時刻希望殺敵復國的陸游所面對的現實卻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定局,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使陸游格外苦悶,他衹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脫。于是本質上屬于寫實性質的陸詩卻時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現方式,而李白那種獨往獨來、鄙視流俗的人生態度和想落天外、變化莫測的藝術構思也就成爲陸游傾心學習的對象。
  此外,岑參和陶淵明也受到陸游的重視。在陸游心目中,岑參是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詩人。這顯然是由于岑詩多寫邊塞奇麗風光和軍營的豪壯生活,正與陸游所嚮往的從軍生活情趣相投的緣故{陸游少時即喜讀岑參詩,當他於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攝知嘉州事時,曾搜集岑參遺詩刻之,並作《跋岑嘉州詩集》曰:“予自少時,絕好岑嘉州詩......嘗以爲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又作《夜讀岑嘉州詩集》云:“公詩信豪偉,筆力追李杜。常想從軍時,氣無玉關路。......誦公天山第,流涕思一遇。”}。當陸游退居山陰農村後,陶淵明恬淡的生活態度和陶詩平淡自然的風格又成爲他仿效的典範{陸游少時即喜讀陶淵明詩,他後來回憶說:“吾年十三四時,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隱。偶見藤架上有淵明詩,因取讀之,欣然會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讀詩方樂,至夜,卒不就食。”(《跋淵明集》)但他在創作中大量地學陶、和陶,則是在晚年居山陰農村時。參看[韓國]李致洙《陸游詩研究》第二章《陸游詩的淵源》第五節《陶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第35~38頁。}。轉益多師的態度使陸游從前代詩歌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也使陸詩的題材和風格形成了多樣化的格局。

  第二節 陸游詩歌的特點與成就
  抗敵復國主題 隱逸情趣 愛情詩 平易曉暢中的恢宏雄放之氣 七言詩的高度成就
  陸游一生勤奮創作,流傳至今的詩就有九千四百多首。詩歌的內容也極爲豐富,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國主題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正如《唐宋詩醇》卷四二所說:“其感激悲憤、忠君愛國之誠,一寓于詩,酒酣耳熱,跌宕淋漓。至于漁舟樵徑,茶碗爐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爲歌咏,以寄其意。”
  民族矛盾始終是南宋社會最受人關注的熱點問題。宋帝國的半壁河山已經淪于異族的統治之下,而且金兵繼續南侵的威脅也始終存在。是發奮圖强待機北伐以恢復中原,還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東南一隅?這直接關係到宋帝國的生死存亡,也關係到全民族的命運和尊嚴。陸游作爲時代的歌手,理所當然要把抗敵復國作爲最重要的主題。他寫出了淪陷區人民對故國之師的期待:“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泪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凉有感》)也寫出了南宋軍民不甘屈服的氣概:“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金錯刀行》)既然南北兩地的人民都盼望著收復中原,又是什麽原因使這種期望長久不能實現?陸游憤怒地指出,原因就是統治者但謀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追感往事》之五)陸游的深哀巨痛集中體現在《關山月》中: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厩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泪痕!
  詩中假托一位老戰士之口,痛責統治者一紙和議拋棄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貪圖享樂的無耻行徑,傾訴了愛國將士和淪陷區人民的滿腔悲憤。這正是南宋中葉沉悶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當然,陸詩中更多的是自抒報國壯志和憂國深思的作品,如《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
  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幷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爲陸詩的精華和靈魂。清末梁啓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讀陸放翁集》之二)如從數量來看,陸詩中愛國主題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三,但這些詩代表著陸詩的主要思想傾向。
  陸游熱愛生活,善于從各種生活情景中發現詩材。無論是高山大川還是草木蟲魚,無論是農村的平凡生活還是書齋的閑情逸趣,他都有細緻入微的描繪,如《游山西村》和《臨安春雨初霽》: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鶏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前一首贊美寧靜的村景和淳樸的民風,後一首抒寫對京華紅塵的厭倦,但對江南春雨和書齋閑適生活的描寫卻優美動人。這又反映出時時夢見鐵馬冰河的志士陸游,也同樣熱愛和平的日常生活。
  陸游年輕時經歷過一段不幸的愛情生活。他的前妻唐氏不得翁姑的喜歡,兩人被迫離婚,不久唐氏即抑鬱而死。在以後的50年間,陸游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爾也形諸篇咏。如《沈園》二首: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踪一泫然。
  陸游75歲時重游舊地,觸景生情,無法壓抑心中的哀痛,遂寫下這兩首“絕等傷心之詩”{近人陳衍評此詩說:“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願有此事?就千秋論,不可無此詩!”(《宋詩精華錄》卷三)}。陸游的愛情詩雖然數量很少,但卻是古代愛情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愛情主題已基本上從詩歌轉移到詞中的宋代,它們尤其值得重視。
  陸游性格豪放,胸懷壯志,在詩歌風格上追求雄渾豪健而鄙棄纖巧細弱。53歲時寫的《白鶴館夜坐》說:“袖手哦新詩,清寒愧雄渾。屈宋死千載,誰能起九原?中間李與杜,獨招湘水魂。自此競摹寫,幾人望其藩?蘭苕看翡翠,煙雨啼青猿。豈知雲海中,九萬擊鵬鯤。”此時陸游正處于詩風成熟的關鍵時刻,他不滿“翡翠蘭苕”般的纖巧,而贊美屈宋賦和李杜詩的“雄渾”。正是在這種風格論的指導下,陸游形成了氣勢奔放、境界壯闊的詩風。
  陸游熱情奔放,神採飛揚,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壯志豪情都傾瀉在詩中,常常憑藉幻境、夢境來一吐胸中的壯懷英氣{陸游寫夢的作品特別多。趙翼《甌北詩話》卷六說陸集中有紀夢詩99首,然據今人統計,《劍南詩稿》中寫夢的詩多達157首,其中爲數最多的是夢及赴邊殺敵、恢復中原的詩。詳見張健《陸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第114~121頁;李致洙《陸游詩研究》,第174~191頁。}。他在夢中親臨前綫,斬將奪關,盡復漢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臥之時,尚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奇情壯思。豐富多彩的紀夢詩,構成了陸詩飄逸奔放的特點,而神似李白{陸游在當時有“小太白”之稱。明毛晉《劍南詩稿跋》說:“孝宗一日御華文閣,問周益公(必大)曰:’今代詩人,亦有如唐李太白者乎?‘益公以放翁對。由是人竟呼爲小太白。”}。然而嚴酷的現實環境畢竟給詩人心靈壓上了無法擺脫的重負,夢中的幻境終究是要消逝的,“破驛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酒醒客散獨凄然,枕上屢揮憂國泪”(《送范舍人還朝》)等詩句,就表現出詩人的真實心態。所以陸游的詩風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鬰悲凉的一面。兼融李白的飄逸奔放與杜甫的沉鬰頓挫于一爐,構成了陸游的獨特詩風。但陸詩又不像李、杜詩那樣雄奇莫測,陸詩的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即使是七言古體也不例外。如《長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髮種種來無情。成都古寺臥秋晚,落晶偏傍僧窗明。豈其馬上破賊手,哦詩長作寒螿鳴?興來買盡市橋酒,大車磊落堆長瓶。豪竹哀絲助劇飲,如巨野受黃河傾。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空有聲。何當凱旋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筆力清壯頓挫,結構波瀾迭起,恢宏雄放的氣勢寓于明朗曉暢的語言和整飭的句式之中,典型地體現出陸詩的個性風格,故被後人推爲陸詩的壓卷之作。趙翼評陸詩是“看似奔放實則謹嚴”(《甌北詩話》卷六),正是指此而言。
  陸游擅長的詩體是七言詩,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絕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對仗工整而著稱,劉克莊甚至說“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後村詩話》前集)。陸詩的對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纖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樣體現出平易近人的傾向。如“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夜泊水村》)、“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裏鍾”(《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登賞心亭》)。這就與他深爲不滿的晚唐詩風拉開了距離,而與蘇、黃以來的宋詩的傾向一脉相承。
  陸游的七絕筆致流傳,情韻深永,《劍門道中遇微雨》是其代表作: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悲憤的情緒出之以清麗流轉的字句,情致深婉,頗有唐人絕句意境回歸的迹象。
  陸游詩也有比較嚴重的缺點,有些詩流于淺近滑易,字句和詩意重復出現的現象也很常見{據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附錄《篇名索引》統計,陸詩中題重復達40次以上的就有5例:《雜興》68首,《雜感》61首,《秋思》55首,《秋興》46首,《幽居》40首。其它如《春日》、《夏日》之類的詩題也都反復出現。}。這些缺點主要發生在他最後20年的作品中,原因是他閑居無事而作詩甚多,而又未經整理删汰{《劍南詩稿》前二十卷是陸游自己編定的,經過嚴格的刪汰,而自卷二十一以下,即作於陸游63歲以後的詩,是由其子隨時記錄,後結集刊行,沒有經過陸游的整理。}。

  第三節 陸游的影響
  陸游對南宋後期詩壇的影響 陸游對後代詩人的影響
  陸游在南宋詩壇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雖然局勢危急,但士氣尚盛,詩壇風氣變得頗爲振作。但隨著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漸趨消極,詩壇風氣變得萎靡不振,吟風弄月的題材走向和瑣細卑弱的風格傾向日益明顯。陸游對這種情形痛心疾首,有詩說:“爾來士氣日靡靡,文章光焰伏不起。”(《謝張時可通判贈詩編》)陸游高舉起前代屈、賈、李、杜和本朝歐、蘇及南渡諸公《呂本中、曾幾等)的旗幟與之對抗,以高揚愛國主題的黃鍾大呂承擔起振作詩風的歷史使命,幷對南宋後期詩歌産生了積極的影響。江湖詩派中的戴復古和劉克莊都師承陸游,戴曾登門受教,劉則爲私淑弟子,他們在主題傾向和藝術風格上都受到陸游的深刻啓迪。到了宋末,國破家亡的時代背景更使陸游的愛國精神深入人心,林景熙在宋亡之後作《書陸放翁詩卷後》,對陸游繼承杜甫的傳統予以高度評價:“天寶詩人詩有史,杜鵑再拜泪如水。龜堂一老旗鼓雄,勁氣往往摩其壘。”幷沉痛地追悼陸游:“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陸游的愛國詩歌在後代也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清末以來,每當國勢傾危時,陸詩往往成爲鼓舞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陸游寫山水景物和書齋生活的詩篇,因描寫細膩生動、語言清新優美,也頗受明、清詩人的喜愛。明末袁宗道曾稱贊陸詩“模寫事情俱透脫,品題花鳥亦清奇”(《偶得放翁集快讀數日志喜因效其語》)。陸詩中對仗工麗的聯句常被用作書齋或亭臺的楹聯{錢鍾書指出:清汪唐年《莊諧選錄》卷六《聯語》條引有陸游詩句“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又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摘陸游句,且稱:“此等數百十聯皆宜於楹貼。”見《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第195頁。},也說明陸游的這一類詩篇在後代擁有廣大的讀者。

  第四節 楊萬里和范成大
  誠齋體的藝術特徵 范成大的使金詩和田園詩
  楊萬里(1127~1206)少習理學{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宋孝宗時歷仕國子博士、太常博士、禮部右侍郎等,後出知漳州、常州。宋光宗初召爲秘書監。晚年家居15年不出,因不滿韓侂胄專權,憂憤成疾而卒。《宋史》卷四三三有傳。平生作詩達萬首,今存四千二百餘首。詩見《誠齋集》。},講究品節,關心國事,憂國之念也時常流露在詩歌中,如《初入淮河四絕句》的其一、其四: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幹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南宋與金以淮河爲界,原爲宋帝國內河的淮河如今成了天涯,詩人對此感到深深的悲憤。這兩首詩分別從淮河兩岸著眼,訴說了人民希望統一的心聲。詩風沉鬰,感人至深。
  與陸游不同,楊萬里主要的詩興是在自然風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楊萬里是位理學家,《宋史》把他列入《儒林傳》,但理學思想幷沒有窒息他活潑的思緒和透脫的胸懷,卻增進了他對平凡事物中蘊含的哲理的思考,這使他的詩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富于理趣,例如《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和《宿靈鷲禪寺》: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溪前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所咏的都是十分平常的景物或人生經歷,但讀來卻給人以新鮮感。這固然是由于語言的活潑和聯想的豐富,但更重要的是詩人對自然和人生有著獨特的感受。
  楊萬里的詩風發生過多次變化。他早年學詩是從江西詩派入手,後來改而學習王安石和晚唐詩人的絕句,最後終于領悟到應該擺脫前人的藩籬而自成一家,幷形成了獨具面目的誠齋體{楊萬里在《荊溪集序》中自述:“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學之愈力,得之愈寡。”“戊戌(1178)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關於“誠齋體”藝術上的特點及得失,可參看胡明《楊萬里散論》,《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王兆鵬《建構靈性的自然--楊萬里“誠齋體”別解》,《文學遺產》1992年第6期。}。誠齋體的風格特徵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例如《曉行望雲山》和《小池》: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人敏銳地從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間,幷用淺近自然的語言把他的所見所感表現出來。形成誠齋體的要素之一是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他筆下的草木蟲魚乃至山水風雲無不具有知覺和情感,無不充滿生機和靈性,例如“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暄”(《桂源鋪》),“最是楊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飛”(《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描寫對象的盎然生機自然會給詩歌帶來活潑的風格。要素之二是楊萬里作詩想像奇特,但不用奇奧生僻的字句或夭矯奇崛的結構,卻用淺近明白的語言和流暢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語。他在月下飲酒時産生的奇思妙想是:“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舉杯將月一口吞,舉頭見月猶在天。老夫大笑問客道:月是一團還兩團?”(《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他筆下的大風江浪是:“北風五日吹江練,江底吹翻作江面。......再吹兩日必江竭,卻將海水來相接。”(《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頭潘家灣阻風不至》)顯然,楊萬里的詩風與北宋王、蘇、黃等人多用典故成語、多寫人文意象的詩風大異其趣,而與呂本中、曾幾的後期詩風則有傳承關係,但其活潑的程度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所以具有很大的獨創性。
  楊萬里晚年自稱作詩的狀態是“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荊溪集序》),即無拘無束,信手拈來,這是一種進入了自由王國的成熟境界,楊詩因此而成爲宋詩中很有特色的一家。但由此也産生了粗率滑易、淺俗無味的缺點,所以楊詩除了部分佳作外,不秒作品不耐咀嚼{清初呂留良等《宋詩鈔·誠齋詩鈔》卷首說:“見者無不大笑,嗚呼,不笑不足以爲誠齋之詩。”這個評價是褒貶參半的,因爲楊萬里詩的活潑風趣確是優點之一,但有時過於追求諧趣,未免流於滑稽而缺乏深情遠韻。這個缺點在楊詩中比較嚴重。}。這是楊萬里刻意追求風格的獨特性所付出的代價。
  范成大(1126~1193)曾長年在各地任地方官{范成大,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禮部員外郎等職。宋孝宗乾道六年(1161)使金,不辱使命。升任中書舍人。後出任廣西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歸朝後仕至參知政事。晚年退居蘇州石湖十年。著有《石湖居士詩集》,存詩一千九百餘首。其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周知四方風土人情,詩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闊。例如他描寫民生疾苦的詩,繼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張、王新題樂府的傳統,且以寫法新穎生動而別具一格,像《後催租行》中借老農之口所說的“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驅將換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語氣冷隽,但批判現實的力度幷不亞于白居易詩的大聲疾呼。
  范成大詩中價值最高的是使金紀行詩和田園詩。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使金,以謀廢除有損國格的跪拜受書禮。此行雖未達到目的,但他不顧生命危險,節義凜然,受到朝野的一致贊揚。在這次出使過程中,范成大寫了一組七言絕句{《范石湖集》卷一二,從《渡淮》始,到《會同館》畢,共72首七言絕句。這組詩當時曾經單刻,名《北征集》。},把自己在淪陷區的見聞感觸一一紀之于詩,主要內容是描寫淪陷區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躪、盼望光復的情形,憑吊古代愛國志士的遺迹以表示自己誓死報國的決心。例如:
  狐冢獾蹊滿路衢,行人猶作禦園呼。連昌尚有花臨砌,腸斷宜春寸草無!(《宜春苑》)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泪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州橋》)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藺相如墓》)
  南宋詩人描寫中原的詩大多是出于想像,而范成大卻親臨其境,所以感觸格外深刻,描寫格外真切,在當時的愛國主題詩歌中獨樹一幟。
  范成大退隱石湖的十年中,寫了許多田園詩,其中以《四時田園雜興》最爲著名。這組詩共60首七言絕句,每12首爲一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園生活。在古代詩歌史上,田園詩事實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隱逸情趣的抒情詩,如王維、孟浩然詩中的田園風光都是作爲詩人靜謐心境的外化而出現的。除了少數陶詩以外,古代田園詩中對田園生活最重要的內容--農事反而是忽略不顧的,偶爾出現的樵夫、農人也往往被賦予隱士的性格。至于農村生活的主人公農民的勞作生活及其種種疾苦,唐代詩人如元稹、張籍等往往把此類內容寫進《農家詞》、《田家詞》一類樂府詩中。這些詩中沒有田園風光的描寫,在習慣上也不被看作田園詩。范成大創造性地把上述兩個傳統合爲一體,全面、真切地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各種細節。例如《四時田園雜興》的第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四諸首:
  胡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鶏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實茶。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採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裏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桑麻菽麥之景,耕耘紡織之事,生計艱難的酸辛,豐年收穫的歡樂,這一切才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內容,詩歌的主人公也已由隱士轉變爲農人。范成大成功地實現了對傳統題材的改造,使田園詩成爲名副其實的反映農村生活之詩。
  范成大詩的語言自然清新,風格溫潤委婉,衹有少數作品風格峭拔。范成大詩的藝術成就很高,然而其詩風的個性不够鮮明。
  尤袤(1127~1194)在當時也是著名的詩人{尤袤,字延之,無錫(今屬江蘇)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仕至禮部尚書,《宋史》卷三八九有傳。尤袤的詩文大多亡佚,今存後人所輯《梁溪遺稿》。},但他未能自成一家,作品大多已經散佚。從殘存的五十多首詩來看,其詩風細潤圓轉,比較接近于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