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记得当年炒股时

作者:好人伟哥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
  
  我是1992年开始与人合伙开始赌的。当时开户很难,在上海黄浦路50号开户,就是外滩的外白渡桥旁边一条小路里,每天排队的人流虽然转弯几层后也长达800多米,所以,我一直没空办卡,只能与人合伙赌了。第一桶金是靠兴业房产取得的,虽然只有区区的500元获利,但相当于当时社会3个月的平均工资,很是开心。
  独立操作嘛,是1993年7月正式开户入市的,股东代码很小,被现在的网民称作“井冈山战士”——意为很早就从游击战争开始打江山,直到全国解放至今还完好活着的部队。其实不然,我错过了新中国第一批“认购证时代”,那才叫暴富,但仍然有幸目睹了当时的疯狂:认购证在上海的文化广场有卖,但是,排队太长,我这人从来不喜欢排队的,加上对黑板上写的“股票一旦买入不得退股,只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这句话存在歧义。所以,赶了两小时的远路,我还是放弃了。
  后来才知道,100元面值的股票,在短短3年里,被炒到10000元,再进行拆细,变成10元,被炒到10000元,再进行拆细,变成4元以下,再被炒到60元。黑市里,收购一张认购证的价格是当时普通家庭不能承受的价格:11000元,相当于如今的40万元还不止,要知道,花了这样的代价刚刚是完成了第一步——买股票的权利。股票的钱还要另外自己去落实,当时城市中等收入者才每月150元。100万能买下30套内环线以内的房子,所以,100元变成100万。
  这个奇迹,激励着后面一茬又一茬投资大军蜂拥而入。再好的股票,哪经得起这样的透支?第一批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这样如同被嚼过几次的甘蔗,到手已经几乎没有价值了,中国股民的赌性可见一斑,到现在还是这样,新股上市,在明知原始股东获利极端丰厚、股价一步定位到底、把30年甚至60年后业绩都透支掉的情况下,还是心甘情愿地首日高位放巨量去硬接这一掌。哎,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摇头,这些股票后面或许的确还能创造财富,但根本不必如此急功近利吧?香港都是3~7倍市盈率开盘的,一旦开高了,承销商还不答应,他们是真正为二级市场的长久生存着想的,所以,才有汇丰银行1元起涨、145元全社会发财的神话。
  大家现在看到的上证指数最左面那个标称100点、“平坦的起点”并不是上证指数的原始出发点,在这之前,还出现过长达3年、振幅高达300%的走势,可惜,当时电脑还是奢侈品,一台长城0520的单板计算机,售价10000元,内存和硬盘加起来也只有0.2G,即便后来3年里逐步推出的、跟国际电脑技术保持同步接轨的286、386、486型电脑也不过1G,要用它来计算交易是不可能的。所以,新中国第一个指数是在黑板上显示的,是用粉笔纪录的,随时改动,随时擦去,交易、结算靠算盘,交割用圆珠笔,营业部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这段历史,永远不能纪录在我们现在的电脑上。
  这段神秘的指数,被国外报纸称为 “静安指数”——新中国第一个营业部,设立在上海静安区一个工商银行改制分店,所以,目前的“数浪派”由于找不到“静安指数”这段原始驱动浪,现在是第几大浪——嗬嗬,浪型根本没法数,这也是这类技术派经常出错的原因。(即便“找到”这段静安指数,也是国外电脑残存的静安指数权重股走势的碎片)
  
  二
  
  当时,我21岁,由于始终没时间办理股东账户卡,所以,与一位有卡的同事一起,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豪赌,5000元——这是整整3年的积蓄,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元——推进了柜台。
  说到柜台,现在搞电话委托的人很陌生,的确,一个营运部只有两个用铁笼子封住的柜台。由于市场上50元和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还未出现,都是用整叠的10 元或5元票面交进柜台的,体积较大,甚至能看见有的客户拖着一个不知从哪辆卡车上拿来的大型麻袋在排队,里面装满了钱,但社会秩序很好,没有任何抢劫事件发生。
  柜台人员点齐了钱,才问,买什么股?你必须恭敬地对她说一个股票的名字,然后,再填写一张买股票的委托单据,价格可以盖高帽打入(打高几分钱),也可以挂低篮子(打低几分钱),但大多数人,为了珍惜好不容易才排到的队,都会选择“买时价”,就是即时价格,由柜台人员对着当前价格冲销进去,这是要另外付钱的,5元一次,否则,出了大厅,你再也挤不进去了,只能再到摄影器材商店购买一台200元的望远镜,隔着人民广场边的西藏路和大堆人群,遥望文化宫楼下的证券公司的窗户,透过受太阳照射的窗户玻璃,或明或暗地观察(有时是猜想)里面的光字牌上显示着什么。
  广场上,一大批人们像高级指挥官那样拿着望远镜,齐刷刷地站着、望着,成了一道特别离奇的风景线。当时,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有电脑,看“大盘”变化,这是散户很高级的方式,不然,只有靠隔夜甚至隔几夜打听了。这种服务的水平,决定了当时人们买到的价格是非常不一样的,早上排队买入的人,比排队至下午才轮到买入的人,整整便宜了5个涨停板还不止!当然,后来政府看出了缺陷,制定了一个更搞笑的政策:规定每天只能上涨3%。
  于是,首个涨停板现象出现了,股价每天直接撞击涨停板,开始还有人抛,过了几天,没有人抛了,造成了有行无市的局面,一直僵持到总喷发390点上方,政府宣布取消涨停板制度,开盘没几天就直接冲击并形成了新中国指数的第一次历史大顶1429点,那一年,是1992年,闷热的5月。
  这波行情,被称为“啸帽子行情”——啸,就是上海方言里“冲破”的意思。我的老师“一落千丈”10年后对我说,不管以后的技术派把浪形怎么数,这一波行情无论如何是中国股市的第一大浪,而且当之无愧,后面浪形怎么数应该另外算,因为前面帖子里已经讲过,很多股票10送100,炒到1万元,再10送100,再炒到10000元,呵呵,100元变成100万,没有哪个浪形产生的利润可以和这一波相提并论。理性的投资者,在400点时就抛出了全部筹码,复旦大学经济系的一批教授们,最晚也在650点全部抛空,理由是“500倍市盈率是不可能创造价值了”。事实证明,在中国,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的中国,理性者一直是被愚弄和嘲笑的,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这次“啸帽子”也是大盘指数的BR指标首次超过了数值700,按照计算公式,100∶0.02,即100人看多,0.2个人看空,这相当于市场上 10000个人把当天的睡觉的被子都换钱买成股票,等着后面根本不存在的人来接盘。后面当然是暴跌,一直跌到386点,我当时按照“理论”分析,这只不过把“啸帽子行情”的透支部分给冲销了,实际上,前面无量空涨、天天停板的那段300%涨幅还未碰及,按理,应该存在吃掉最起码一半的缺口才合理,我预测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220点,结果,386点就结束了,然后直接上去,再次演绎扎空,到达了登峰造极的1550点,很多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了“秦始皇还钱给慈禧太后还不能还清”的天大牛X:2800倍!
  呵呵,树,永远长不到天上去,哪里来,还得回哪里去。
  就是这样,一波惊心动魄的行情由于我看不懂,放过了,什么也没买,但也练就了后来长时间空仓的良好心态。
  
  三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偶尔也有例外。那,还要从“证券沙龙”谈起。
  证券行业,大户和散户永远似乎是一对冤家,任何国家都一样。在沪市,当时有两种沙龙形式:一种叫“咖啡碰头”,另一种叫“鸽笼会”。
  “咖啡碰头”这是大户的方式,在南京路华联商厦边,有一家名叫“七重天”的场所,就是这类的代表。这里一杯咖啡加点心接近50元,当时社会平均工资才150元,喝3次就要准备饿一个月的肚子。大户们就是利用这样的“自然经济门槛”挡住了“另类”。每天,大户们专门利用这样的喝咖啡环境,谈论局势、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商讨在证券市场上的应对策略,逐渐,有的开始通过间接谈话,商量对倒接盘换头寸,有的,索性直接演讲,合力抬到多少点,打压多少点,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更见不得人的“黑幕会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