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7期


木与石

作者:舒 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文化圈内到处都能找到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做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容易……这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至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则是一味张扬……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
  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材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垒石发券的搞法,皇帝怕是等到死了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所以,隋初宇文恺在短短的一年中就建起了大兴城(长安城),而明代永乐皇帝打造一个新北京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节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千絮摘自《书城》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