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4期


常识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

作者:柴 静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季羡林96岁,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每日清晨4时起,坐在床上拿只放大镜,用钢笔写“比较文学史”。手边一本书也没有,不用查资料,“写了一辈子,我就是干这一行的。”
   医生不让他下地行走,骨髓炎,据说是跟十几年前一件事有关。
   那年他78岁,要去开会,发现被锁在家里,1.8米的高度。他比划一下自己1.72米的身高,就跳下去了。后来检查骨裂了。
   同去的女孩说“哎呀”。
   他带点儿炫耀的自嘲:“有点儿冒进。有点儿冒进。”
   这个宣统三年出生的人。经过清朝,经过袁世凯的洪宪,经过国民党的统治,一直到解放,一直到走过“手臂举起像树林一样的天安门”……说起这一段,还是像个孩子。
   医生一共只让我们聊12分钟,所以在临别时才跟他谈起胡适,他谈兴很浓,说到当年批判胡适。他写文章为胡适正名,出发点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学术,也不谈旧情,只是因为他觉得胡适是个“好人”。
   “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评价一个人,过分不好,歪曲也不好。而且要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他的意见。”
   他谈的都是常识。
   可惜常识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
  (松涛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