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悲悯之心也会受伤

作者:柯云路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位农村妇女因肝硬化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少女罗玮从报上得知此事,决意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女人捐肝。她给出的理由简单得出奇:“我到廖姐家去过,看见一片果林,是廖姐亲手栽的。我想让她有时间吃上自己种的水果……我还看见廖姐的女儿,才12岁,尽管我捐的肝只能延长她五年的生命,但那时她女儿也长大了。”
  初看这则消息,除了震惊之外,感觉女孩单纯得近乎有些冒失。她知道这类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吗?知道术后可能对她花一般的年华及未来的一生带来的伤害吗?
  我无从得知她的家人是怎样从反对到无奈,最后又接受这个现实的。
  在相关的新闻图片上,我看到了那张年轻而“干净”的脸,大大的眼睛,阳光般的表情。我当时想:哦,也许她还太年轻,还想不到这些。
  所幸女孩和受捐人都一切平安,女孩还得到了十几万元的捐助,还有单位愿意为女孩提供工作或资助她读书。因为有了这笔捐款,原本生活困窘的女孩开了家小花店,女孩术后的营养与恢复也有了保障。
  这原本是个相当不错的结局,与民间流传的许多“善有善报”的故事一样。但问题却出在媒体报道后,女孩不仅出了名,还得到了在一些人眼中“那么多”的捐助。于是就有人质疑女孩此举动机不纯,这成了他们一家无法回避的“尴尬”。对此,女孩深感无奈,“每一次质疑,都是对我们全家人的一次伤害……”
  肝胆相照、肝脑涂地、肝肠寸断、心肝宝贝……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词语。“肝胆相照”比喻真诚的心,“肝脑涂地”表示牺牲生命,“肝肠寸断”形容伤心过度,而“心肝宝贝”则通常用来形容自己的孩子。
  “肝”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将自己的肝拿来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原因却只为对方能吃上自己种的水果,能活到自己的女儿长大。这里没有丝毫壮语,却比任何美丽的辞藻更能看到女孩的心地。
  在我看来,女孩事后得到的社会关注及捐助,是再正常不过的,它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对善良正义的恰当回报,也是无数普通人对此义举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已看到太多的救人英雄落寞而死,如果媒体面对这样的事情不做报道,或报道出来后大众一片冷漠,那才是令人担忧和尴尬的事。
  我还在央视看到一个节目:一位患白血病的中国女孩在生命垂危时通过互联网求救,在相关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匹配的干细胞。女孩获救一年后,第一次通过电视看到了那个给了她二次生命的人,那是一位台湾的大学生。面对女孩及女孩家人的感激,年轻人表情坦率单纯,说他只做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那真是一个美好的瞬间。
  我想,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捐肝的女孩和捐骨髓的大学生就是组成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个闪光的链条。
  女孩术后曾接受记者的采访,她说:“他(医生)说可能会死,然后他又说你要考虑好,就算手术前的一秒钟,你改变主意,我们也会无条件地取消这次手术。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救她。被我碰到了,如果我不救,我心里面肯定一辈子都会过意不去的。”
  记者问:“可是她跟你非亲非故的,为什么要过意不去呢?”
  女孩说:“因为我曾经给过她希望。”
  “希望”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之一。那么,不让做出如此善举的女孩受伤害,用理解给她和他们多一点希望,这应当不算奢望吧?
  (水观音摘自《小品文选刊》2008年第3期 图/陈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