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国士刺客豫让

作者:刘云成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旷日持久的晋阳之战,最终以韩、赵、魏三家消灭智伯而告结束。赵襄子恨死智伯了,他做太子的时候,曾与智伯一同伐郑,智伯醉酒,竟强行按住他的脑袋灌酒。后来,智伯又在他父亲赵简子的耳边吹风,让他另立太子。杀死智伯,他还是怒气难消,便用智伯的颅骨做了溲器。
  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智伯死后,他豢养的诸多家臣纷纷各奔前程、另投新主,惟有一人却独自逃入山中。在空寂的山谷中,他仰天长叹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拼死也要为智伯报仇!”这个人,叫豫让。
  豫让更名改姓,装扮成一个服役的罪犯潜入赵襄子的家中,粉刷茅厕的墙壁,伺机刺杀赵襄子。一天,赵襄子如厕,发现这个刷墙之人神色可疑,便命左右将他拿下。豫让毫无惧色,直言不讳:“我就是来为智伯报仇的!”护卫刀剑出鞘,意欲斩杀豫让,赵襄子摆摆手,说:“这是天下难得的义士。放了他吧,我以后谨慎行事便可以了。”
  豫让没有因为这次的失手而灰心,相反,他的信念愈加坚定,准备也愈加充分:他周身涂漆,遍体生疮,他吞咽火炭,烧伤喉管,连妻子都辨认不出他的模样。他衣衫褴褛地行乞于闹市,机警而小心地关注着赵襄子的行踪。
  某日,豫让得到赵襄子要出行的消息,便早早隐藏在一座他必经的桥下。当赵襄子的车马卫队招摇而过的时候,豫让拔剑跃出,直扑赵襄子。马惊了,人乱作一团。卫兵立刻护住赵襄子,其余的将豫让团团围住。赵襄子打量一眼这个面目全非的刺客,断定他是豫让,便厉声责问:“豫让,当年你也曾是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你为何不替他们报仇?而我杀了智伯,你却为什么这般固执地非要置我于死地?”豫让冷静地回答:“别人投我以桃,我报之以李。范氏、中行氏当我一般人对待,我同样以一般人的情感回报;智伯待我如同国士,我当以国士的态度报答。”赵襄子听了,禁不住流下眼泪,说:“豫让,你能这样对待智伯,足令你名扬后世。我宽赦你一次已是仁至义尽,这一回不能再放过你了。”
  豫让环顾四周,身披铠甲的卫士手持刀戈,寒光闪闪,杀气腾腾。他缓缓地说:“事到如今,我甘当服罪。但是,贤明的君主能够成人之美,忠诚的臣子应当舍生取义,请求您借我衣袍一击,也算了却我的心愿。”赵襄子被豫让的大义所动,解下身上的锦袍,使人拿到豫让的面前。豫让高高跃起,使足浑身气力,挥剑向锦袍劈去,“嚓”的一声,锦袍裂成两块,然后他再一次跳起来,用剑劈向锦袍……最后,豫让如释重负,神色庄重道:“我对得起智伯了。”说罢,猛然将长剑深深刺入自己腹中。鲜血在桥上流淌,染得殷红一片。从此,此桥得名“赤桥”。
  豫让没有什么官职,也没有什么名分,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一个小人物。智伯死后,他完全可以同别人一样一走了之,可他偏不,为报智伯之仇,不惜自残肢体,舍弃性命,实在是义薄云天,气壮山河,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伟丈夫。他的行为,不能用是非曲直来衡量,那是忠义、责任与情感的范畴。有了这样的胸襟、胆识,小人物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可惜,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太少了,难怪后人这样感叹:“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
  (一泓秋水摘自《太原晚报》2008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