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8期
眨眼的海豹
作者:蒋子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人道待遇用于野生动物时,受益的一般只限于濒临灭绝的珍稀品种,以及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销售链的品种。前者可能因为人类意识到它们的彻底消失,会使自身生存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受损,后者则可能得益于人类暂时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假如哪种动物不幸具备了诱人的商业价值,杀戮就会光顾它们,人道对待就成了纸上谈兵。
格陵兰海豹就是典型个案。格陵兰原住民曾经靠海豹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生存必须猎杀少量海豹。自从欧洲人定居加拿大和格陵兰岛,海豹成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原料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每年都有五百万只以上的海豹被人屠杀。两周以内的白毛小海豹,因其皮毛价格更高而成为首选目标。据独立观察者估计,被杀的海豹中,有80%是处于十二天至一岁的幼年海豹。
无论是谁,只要你见过白毛小海豹的照片,就会心生怜惜。海豹在刚出生的两周里,浑身长着密密的白色绒毛,躺在冰面上,睁着又黑又大的眼睛,用惊奇的目光看着世界,样子可爱极了。据说,当年最早来到这里的基督教传教士,因为爱斯基摩人从来没见过羔羊,不能理解“上帝的羔羊”一词,曾用“小海豹”替换“羔羊”,来唤起他们的联想与共鸣。有人记录道:“这通体雪白的小生命!看看它们躺在冰窝里那种柔弱无助的样子以及纯真的眼神。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最合适的替代了。”
屠杀白毛小海豹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胖乎乎的海豹幼儿,毫无逃跑的能力,它们待在冰面上就像一些无辜的水壶,眼睁睁地看着猎人带铁钩的大木棍,砸向它们的小脑袋。棍棒起落之处,鲜红的血迹宛如刺目的罂粟花,绽放在弥漫着杀气的冰原。更加残酷的是,当它们流着血苟延残喘之际,剥皮的尖刀已经划开了它们的胸膛。2001年的一项独立科学研究显示,有大约40%的海豹是活着被剥掉了皮毛。
一个名叫米奇·杜尔的海豹猎杀者,曾经在回忆录中陈述了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你在这行干得越久就会变得越野蛮。有一次,我们用存下的十只海豹头,玩了两个小时的“头球”,就跟打冰球一样。不过我们不用冰球棍,而是用打海豹的木棍,把海豹的头打向还在抽搐的两具海豹尸体之间。打完几场之后,满地都是眼球、牙齿、头盖骨碎片以及下颌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屠杀海豹的照片和录像不断被公开,激起了公众的义愤。为此,加拿大立法规定杀死小于两个星期的白毛小海豹为非法行为,并实行了一项“眨眼测试”法规,要求在动手剥离海豹皮之前,测试它们是否还会眨眼,如眨眼表明其还活着,要等它们不会眨眼了才能剥皮。加拿大渔业部长据此向全世界保证,他们的国家捕猎海豹是在符合相关法规的情况下,人道地进行着。
在已经为动物保护立法的国家,法律的确对动物提供了保护,但大多数涉及动物伤害的诉讼中,动物首先是作为人的财产被加以保护的。除此之外,法律处罚虐待动物的当事人的着眼点,也只在于虐待动物行为会转变为对他人的残忍,并进一步威胁公共道德。
动物是人的财产,这个观念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根深蒂固。从历史来看,游牧民族向来以动物拥有量作为财富标准,英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中,“牛”和“金钱”、“财产”、“资本”的词根都相同,比如capital。而在《圣经》这样的主流教派教义中,动物是由上帝创造出来,供人类使用和管理的资源,与其他属于人类的物品并无区别。现代法律因袭这样的意识形态传统,自然而然将动物视为财产,与其他任何财产一样,被人们拥有。物主占有动物的身体,利用它们获得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这样一种大前提下,所谓利益平衡之比较,是在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和财产本身的利益间进行的,根本不在同一观念平面上。即使人的利益只关乎金钱的多少,而动物的利益关乎性命的存亡,前者仍会高于后者。
(小东摘编自《读书》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