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8期


钻影

作者:毕淑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一则日本故事,说是某家著名的古董店,培养出来的店员,个个神算。鉴别古董时,大摇大摆走过来,从不凭种种繁琐教条。是字画,用鼻子闻闻;是瓷器,用手摸摸……当场就下断语。真品还是赝品,往往被他一言中的,极少有走眼的时候。
  人们大奇,纷纷向老板打听诀窍。老板淡然一笑说,我用的方法是:学徒自小进店,从未让他们接触过赝品。无论看的摸的,都是真品。万一摔碎了,也并不责骂。这样他们所有的感官,都记载着真品的品格。时间久了,就有无法言传的标准铭记在心。到了鉴定时刻,一眼识得出真假,乃水到渠成之事,不必称道。这办法,说明白了,很简单。但骨子里非常奢华,一般店家轻易学不到的——因为他们提供不了那么多的真品。
  鉴赏家是在成堆的真品中,慧眼剔识闯入者。
  一次,有幸参观加工钻石的工厂。门卫森严,好似弹药库。工作间洁净清爽,操作的技师穿着雪白的衣服,像手术医生。室内平台上,极细小的钻头均匀地转动着,发出蜂鸟一般稳定的声响。被雕琢打磨的钻石,寂寞地躺在特种仪器上,几乎不被察觉地按照某种预定款式旋转着……
  我说,钻石那么硬,靠什么来切割它呢?靠另一颗钻石。技师回答。
  我说,这个答案我在书上看到过,但总也想不明白。两颗钻石互相打磨,不就两败俱伤了吗?
  技师说,不是那样理解。两钻相撞,当成品钻石打磨到规定形态之后,就被从工作台上卸下来。它光彩夺目,美妙绝伦,失去的只是多余的部分。而充当钻头的那颗钻石,则继续打磨其他成品,帮助别的原料成形,直到粉身碎骨。有时,也许要磨光几块小钻石,才能完成一块大钻石的精彩造型。也就是说,每成就一块晶莹剔透的成品,都有可观数量的细钻,陪同消耗掉了。
   我注视着操作平台上露出雏形,渐渐璀璨的钻石,四处张望着,那些呢?
   技师反问,哪些?我说,就是那些充当钻头的钻石。
   技师回答,那些碎钻石,已经无声无息地湮灭了。它们的光芒和粉末,溶解在空气里。
   从那以后,当我欣赏美丽的巨钻时,就会在它晶莹剔透的后面,看到一叠钻影。钻是无影的,如水流泻。
  (石景琼摘自《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图/孙胜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