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中国人更容易自我否定吗?

作者:彭凯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这个世界上,不完美才是人类的常态,我们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趋近于完美。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不完美。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与它和悦共存,让那些能够改变的变得更加美好。对自己有接纳,就会有自信。
  
  中国人更容易自我否定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一组中国人和一组美国人分别写下20句关于自己的话,即Who am I ? 结果发现中国人的很多答案都是自我否定的。即使一些正面的自我认识也常用负面方式来表达,像“还好”“还不错”“不算太笨”。美国人的答案里却一句自我否定都没有。
  我们中国人在表达上的自我否定,有相当复杂的原因。这或者和我们的社会表达习惯有关,我们中国人一向视自谦为美德。还可能与我们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也有关系,我们习惯于用辩证眼光看问题,凡事一分为二。还有一种解释是自我防御,就是说我们先在别人面前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一种退路。
  
  接纳自己对大多数人是困难的
  
  在现实中,我们感到接纳自我有困难,这和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我们在谈自我的时候,总是混杂着很多社会情结,比如社会比较。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参照物,然后拿自己和对方比较,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比人,气死人”。
  中国社会又是一个强调人际关系的社会,我们身处一张细密广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对他人的需求和期望很难忽略。这种社会期望模糊了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接纳自己变得愈发复杂和沉重。这样,就导致多数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不”,不敢说“不”。因为说“不”的后果很难承担;我们也必须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因为我们被困在这网中。
  还有社会的误导和文化上的种种偏执。例如,社会惯于对你从事什么职业作出道德评判。有段时间关于“北大毕业生卖肉”的讨论,就很有意思。很多人指责那个北大毕业生不求上进,自甘平庸。可是为什么受过北大教育的人就不能卖肉呢?假如他自己平和满足、自得其乐呢?我们的文化传统惯于标榜群体评价而不标榜个人体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变得很困难,所以那些特立独行、比较自我的人会让我们如此钦佩,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想要做的。
  
  失败导致自信缺失
  
  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事业上很成功的人,却因为一场失败的婚姻而自暴自弃。人生的打击,有时似乎是致命的,让很多人从此失去自信。
  一朝失利就一蹶不振的人全世界都有。这往往是因为没有接受自我的多样性。人是多面体,不可以仅从一个方面来论成败。我们的很多价值标准过于单一。学生考上大学就是成功,或者一个人当上了大官,发了大财就令人艳羡。其实,做大官,发大财,当状元,都是小概率事件,偶然因素的作用很大,单纯从自我的角度找原因是没有意义的。
  
  参照体系决定自信与否
  
  我们其实需要解决的是“和谁比”的问题,也就是调整我们的参照体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往往习惯于把自己和多数人区分开来。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我们需要把大家融入到大多数人中间去。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企业的老总。你可能猜不到他把谁作为自己比较的对象——比尔·盖茨!为了接近和赶上这位世界首富,他忧心劳神,最后把自己累进了医院。有一天,他和一位病友闲聊,得知这位病友正在为孩子上大学的几千块钱学费愁眉不展。老总就说:“不过几千块钱呀,我可以帮你!”他为病友支付了孩子的学费。之后,这位老总非常感慨:对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几千块钱,却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人生!从此之后,我的这位朋友不再和比尔·盖茨较劲,人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开启自信的六把钥匙
  
  1.清醒地生活 尊重事实,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对周围让我们感兴趣的、感动的或让我们丰富的事物,保持开放和好奇。
  2.自我接纳 敢于接纳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动,不逃避、否定或贬低它们。
  3.自我责任 认识到我们是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的制造者,我们对完成自己的计划负有责任。问自己:“该怎么办?”而不是“该指责谁?”没有人能拯救我们。
  4.自我肯定 在交往中做到真诚,不因为害怕被人否定而歪曲自己的实际情况。
  5.明确目标 明确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必须采取的行动和适当的态度。每一步都要确认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观察其结果,认清需要做出的变化,然后调整。
  6.正直的人品 协调我们的所知、信仰和生活方式。说真话,并遵守诺言。
  (林学桐摘自《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