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谦卑的完美主义者

作者:杨 照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无可挑剔,一如往常。每个音符都和乐谱上写的一模一样。在技术上,再完美不过。然而,从头到尾,冷冰冰的……他是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正因为他将那作品演奏得如此一丝不苟,在这里面,少了‘灵感’。然而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随便评断大师……我没有意思要贬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写这段话的人,自己是一位大师,他是俄国钢琴家李希特,他评论的对象,则是和他同辈的另一位钢琴家米开兰基里。李希特听完米开兰基里的演奏会,在自己的日记里喃喃诉说着感受。
  写在日记里,所以这一段话很坦白、很诚实,很坦白很诚实地表现了李希特对于“完美”,对于米开兰基里的困惑。
  米开兰基里的演奏生涯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录。大概没有别的演奏家能打破他取消演奏会的次数。米开兰基里公布的演奏会行程,平均大概有一半会取消。不是因为路上耽搁赶不上,不是因为米开兰基里生病手指没力气,更不是因为场地舞台临时坏了。事实上,他早就在音乐厅里,把他自己带来的琴架好,花了大半天时间依照场地的环境亲自调音,然而再怎么调都调不到他要的完美音色与音效,于是大师双手一摊,不容商量地说:“取消吧!”
  他创造越多取消音乐会的记录,他的音乐会的门票越是炙手可热,买音乐会门票像买彩券一样,赌赌自己这回运气怎样,到底能不能听到大师演奏?如果真的等到大师上台坐在琴前弹出第一个音来,那种幸运幸福的快乐,几乎可以让人流下泪来。
  听众为什么对他特别宽大?应该是大家明了他取消音乐会的理由,他不是偷懒,他不是松懈,也不是疏忽大意,他是因为追求完美,无法达到完美条件,才不得不取消演奏。他不是把自己看得比音乐大、比音乐重要,所以才为了自己牺牲音乐,他是为了音乐,为了完美音乐而牺牲自己的演奏,顺带牺牲了想听音乐的人。
  他的乐迷,愿意忍受困扰麻烦,来换取更高更大的享受。如果真的听见他的琴音时,他们知道,那必定是钢琴家自己超高标准认可下的极致音乐。
  作为一个杰出钢琴家,李希特一定明白,追求“完美”演出,有多困难。最难的是,练到那么“完美”,演奏者的热情必定被消磨掉了,没有热情也就不会有临场的创意灵动以及连自己都吓一跳的精彩表现。
  李希特在感慨,感慨为了那完美的演出,米开兰基里愿意做出多大的牺牲。他甚至愿意牺牲作为艺术家的成就与快感,愿意牺牲自己的热情。这样一个人,面对钢琴、面对音乐时,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完美。将自己谦卑地完全幻化成作曲家的工具。
  演奏家不该那么谦卑,不能那么没有自我,李希特必定如此在内心呐喊着,然而即使在日记中,李希特都没办法直接这样指责米开兰基里。因为无法抗拒无法否认完美主义态度背后含藏的尊重。
  今日的社会里,我们谁也当不了完美主义者,然而却不应该遗忘了完美主义中显示的谦卑与尊重,带我们超脱自我,超脱自我中心,看到体会到更广大的世界。
  (丁美誉摘自《深圳商报》200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