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美梦有价

作者:简 妮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此刻,你坐在看台上,周围是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的声浪海涛般一浪又一浪向你冲来,挤压着你的耳膜,揉搓着你的心脏。即便是一块铁,也会发烫;假如是一块糖,怕也化了吧。可是你,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真是与众不同,真有“中国功夫”。
   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美国篮球赛,在明尼苏达的体育馆。你的右边是彼得,11岁。他手里拿一个夹子,夹着一叠白纸,还有3根不同颜色的钢笔。他今天来看球赛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著名运动员的签名。你的左边是汤姆,这个长着一只圆圆鼻头的小家伙刚刚9岁,个头看上去不过六七岁,这是他最大的悲哀。因为他狂热迷恋篮球,他头上戴的帽子和脚上的运动鞋,都写着著名篮球队的名字:湖人,白狼。你用惋惜的目光注视着他那充满渴望仰慕的小脸,他的父亲在你耳旁轻轻说:“让他相信自己能成功吧!美梦也有价值。”
   好,我现在就坐在这两个小球迷中间。他们的父母坐在远处的看台上,而我们3个坐在最靠近球场的甲级位置上,连球场上比赛运动员鞋子上的商标都看得一清二楚,难怪这个位置的票价比远处的贵一倍。
   我身边两位梦想成为体育明星的小人儿,一分钟也不安静,比赛期间,他们拼命呐喊,为心中偶像助威。休场间歇,就满场转,瞅空子抓住运动员签名。当运动员不经意看到这群小球迷时,马上就会有无数钢笔和纸伸到他的鼻尖底下。那些本子和笔伸得靠前而表情又最热切的,往往得手。我亲眼看见彼得已得到3个人物的签名。小汤姆因为生得矮小,挤不到前边去,却也得到了一个。而我越发为彼得感到不平。上帝待他不公平,这么一个高高挺挺、一心向往赛场生涯的小男孩,却是个跛子。假如说汤姆有可能美梦成真的话,彼得成为体育巨星的希望近乎零。彼得的父母告诉我,彼得是他们收养的孩子。彼得的亲生母亲太年轻,彼得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因照顾不周落下残疾。彼得被现在的父母收养后悉心照顾,长得高高壮壮了,但一条腿终究不利索。看着彼得一跛一瘸地奔波在明星之间,更感到现实的残酷,梦想的无奈。一边在心里发问:彼得,值不值?而他的养父母在远处看台上注视着彼得的一举一动。每得到一个签名,彼得就双臂高高举起,欢呼一声,父母便向他做出“V”字胜利手势,并给一阵飞吻。
   美国人做什么事,不需要事先得到保证才去做,只是去做,往往不计后果。美国人是行动主义,中国人是思考主义。
   现场转播的镜头,不断对着观众,观众席上的人乐意抓紧时间表现自己。“来一个,我的妻子多漂亮!”一个男人喊。“看,我会做卡通人物!”一个小黑女孩两只手在头上乱摆,又吐舌头又做鬼脸,她大概是向往影视明星吧。这就是美国人,狂热的自我表现欲,堂而皇之的虚荣心。坐在我前排的是一对老夫妇,只要客队队员拿到球,他们就和其他年轻人一起,发出狼叫一般的声音。主队的标志是白狼,明尼苏达人引以自豪的名字。全场观众用狼叫声来扰乱客队人心,以求主队取胜。这像是冬天无处觅食的饿狼发出的叫声,虽无法阻止客队队员把篮球稳稳装进筐里,但表达出明尼苏达人多么不屈不挠、无遮无拦的争霸心理。
   散场很久了,两个小球迷还等在出口处,等待运动员出现。和他们一样大小的孩子还有很多,一张张小脸上散发着梦想之光。他们的父母远远地用饱经风霜的目光注视着他们,一代又一代人,梦想被现实打得遍体鳞伤,还是不屈从地发芽。也许这就是人性伟大的一面,美梦有价。
  (王永生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