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爱沉醉在节日里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别人的爱情》/叶兆言
  那个被称作“爱情”的奇情异想
  
  我的一位朋友说,这是本不幸的书,书里所有的人都没有爱情,或者说都没有遇上爱情。
  然而这又是一本讲述爱情的书。小说从离休老干部钟天续弦,与中年时的婚外情人举办啼笑皆非的婚礼始,到他的儿子——一个在感情问题上难得的正人君子——钟夏被失火般的爱情送上天堂(遭遇车祸)止,书中人都在苦苦追逐、记忆和创造爱情。这形形色色的爱情梦想家、行动者,为什么就如此不幸,“没有遇上”?
  我们不能越俎代庖替上帝(或作者)回答他们为什么没有遇上,只能反过来问:“遇上”爱情又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在见证了古代、前现代和现代的爱情机制、爱情方式后,读者会悲哀地发现,我们无法以正面、肯定的方式得出爱情的定义,只能落入书中钟秋推导出的否定、虚无的爱情公式之中:
  爱情就是爱上一个你不应该爱的人。爱往往没办法通过爱来表达,于是就反过来,以不爱的形式来表现爱……爱就是不爱,爱就是背叛。
  
  《依然是你》/张 欣
  废墟上生出绝望的花朵
  
  一个善于炮制情爱的女作家却在此书中文笔冷峻、带着点狠劲,不仅让人怀疑:这是张欣的小说吗?
  张欣的故事一向讲得漂亮,这次同样不例外:焦阳从小经历灭门惨案,对社会充满仇恨,管静竹因儿子查出脑瘫,被丈夫无情抛弃。两个人都有悲惨的经历,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如火,一个似水;一个认为世间情感皆是虚伪,一个相信感情总能消解仇恨。两个似乎注定毫不相干的人因为偶然的相遇纠缠在一起,演出一番爱恨情仇。当然,他们在情感的道路上一波三折,结局也冷酷异常,在经历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贪婪后,两个人终于感受到爱的温暖,他们在失去生命的同时,也得到了灵魂的救赎。
  作者自言其小说所描述的爱是“废墟上生出的花朵”,是否可以理解为:人,如果没有被逼到绝境,往往会忽略掉真正的爱。“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天色灰白,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貌似轻松的结尾,却不能不让人想到沉重的生活和现实:当代的商业社会,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情感却愈发贫瘠,时代的喧嚣在不停地呼唤我们,声色犬马渐渐磨光了我们内心尖锐的触角,而使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冷漠空虚。
  没有花哨的文字,没有惊天动地的性爱,甚至没有那种故作为之的深刻,张欣只是不动声色地拿出一把裁纸刀,从生活的平面上削下去,,也许在刀口的断面处,我们感受到了刀锋的寒意,但刀也划开了长期阻碍我们呼吸的赘疣,使我们的毛孔顿时变得顺畅起来。或许,这才是张欣小说存在的意义所在。
  
  《巴黎爱情》/韦敏
  那些飘荡在巴黎上空的爱情碎片
  
  徐志摩曾经说过:“到过巴黎的一定不再稀罕天堂。”但他还说过:“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韦敏的长篇小说《巴黎爱情》则见证了这个世界华都的一次情感的天堂地狱之旅。
  一个从纽约来的外科医生,一个满是辛酸的底层偷渡小女子,一曲始于邂逅、由欲而爱而又戛然而止的爱情悲歌。最终,米卡因负了爱的重负终于不堪尘世的玷污而自杀,这场风花雪月的巴黎爱情终于落幕了。回到纽约的外科医生想起那些飘荡在巴黎上空的爱情碎片,恍若隔世般喟叹:“在巴黎,我见过比天堂还美的东西,也让自己仿佛沦陷在地狱里,天堂和地狱,哦,不过一念之间。”
  透过这真爱与欲望的悲情往事,所有的荡气回肠和遗憾无奈都徘徊在高不可攀和卑贱渺小之间,而在那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背后偷渡女米卡的辛酸故事也向置身市场时代的我们质询:在爱情成为一次性消费的全球化时代,真爱是可能的吗?小说也透过喧嚣的世界使芸芸众生的我们不能不直面:生存的世界,何尝又不是游离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呢?
  (综合自《中国图书商报》和新浪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