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阿白先生

作者:邓公明




  我的四年师范生活是在山城重庆的西南师范大学度过的。那是一所坐落在缙云山下、毗邻嘉陵江畔的高校,以美丽园林著称于全国。身在其中,感觉特别舒服,宛若世外桃源,风景秀丽,老师的水平也很高。
  教我们现代教学论的老师姓白,四十出头,个头很大,挺着一个将军肚,满脸的笑容,和蔼可亲,活像一个弥勒佛,让人第一眼看了就忍俊不禁,对他却不得不喜欢起来。
  阿白有个习惯,上课从来不带教材。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空着两手,穿着一件很大的红色T恤,看起来就很搞笑,我们还以为他走错教室了。上课之后,他的开场白就是:“各位同学好,很高兴认识大家。我的名字就在黑板上。”说完,就大笔一挥,在黑板上用飘逸的字写出自己的大名:阿白,引得我们当场就大笑起来。然后,他接着用一本正经的声音说着:“本人上课不用书,也不用多媒体,请大家注意记好笔记。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教室里一片掌声。
  之后,他开始讲课了。因为现代教学论是连续三节课,所以他总是先提醒我们说:“本人上课一般都不喜欢中场休息,所以大家要方便的就请自己随意。”引得我们又是一阵大笑。然后,他开始进入主题。只见他拿起一支粉笔,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喜形于色,时而声音低沉,时而声音高亢,给人感觉他就是一个演员,表情丰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课堂,让我们折服不已。毕竟,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大学教师的授课就是通过不断地点击鼠标完成的,活脱脱地成了另一种现代化的照本宣科。
  教室里都十分安静,只有同学们记笔记的声音。阿白心无旁骛,神情专注。他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知识渊博,让我们上他的第一节课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之后的每节课,教室里都是座无虚席,这在逃课比较流行的大学里,的确少见。听他的课,感觉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听一场高雅的音乐盛会,让人回味无穷。
  阿白总是说,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课堂还需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因此,阿白的课堂教学很强调互动,每次课我们都有讨论。阿白先把同学们按学号随机分组,比如以尾数为准,分成十组。定下来之后,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的统筹安排。然后阿白提出一个大的讨论题目,让大家在大题目内选择一个小组都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讨论。阿白规定讨论时间,然后就要求每组选一个代表去讲台上发言,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大家,并且规定时间。每组代表发言的时候,阿白总是认真地听,快速地记录,并且不断地变换着表情。完了之后,阿白就开始逐一进行点评,感觉就像是电视里比赛的评委一样,十分认真。先是点评发言人的仪态,比如措辞,比如语言表达,比如礼貌问题,等等。阿白说:“一个人的仪态十分重要,因为你的仪态决定了你会给别人一个怎样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往往会决定事情的成败。因此,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之后,他就开始点评每组同学的观点。都是采用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十分幽默。在点评的过程中,阿白也喜欢让被点评的同学起来和他辩驳。所以,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他和一大群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辩论,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当然,阿白往往是最后的赢家,虽然他也有认输的时候。
  阿白的课考试方式也很特别,不用做什么试卷,就是期末的时候叫我们自己展示一堂20分钟的课,然后以此作为本学期的期末成绩。其实这样的做法。学校是不怎么赞同的,因为没有考学生的理论。但是阿白说,这样的考核才最能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没有真才实学,怎么去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呢?因此,学校最终同意了阿白的考试方式,而且要求全校师范生都要这样进行考试。这件事让阿白高兴了好几天。
  就这样,阿白上了我们一年的课,也让我们在学习了如何上课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做人。我们每个人都从心里感谢他和敬佩他,不愿意离开他。但是,我们终究要分别,因为我们都要毕业。记得毕业晚会的时候,我们几个男生一起把阿白抬到舞台上,在《朋友别哭》的音乐声中,我看见一直喜欢微笑的阿白,居然也泪流两行,因为他也舍不得我们这群可爱的学生。
  
  责编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