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随笔化作文:改变作文教学的走向

作者:成 浩

真情,细节显精神”“鸟瞰全局面,特写局部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四个问题点,分别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进行了展示和指导。
  在不断地对随笔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同学们反思着自己的生活,提高着自己的人生境界,李希盟的《再见了,楠姐》,张亚男的《告别》,张亮的《告别青春的叛逆》,真实地再现了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
  我想,写作无非是要再现生活,好的作者能够真实、深刻、艺术地再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无非就是帮助他们达到这种境界。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习惯,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
  因此,加工润色随笔成文的过程正是一个提升境界美化人生的过程,语文教师在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笔伴我成长
  赵方新
  
  “以前,总觉得写出满意的文章,比登天还难。没想到,经过三年的随笔化作文训练,写出的文章不仅文采斐然,个性突出,而且每次考试都喜获一类卷。真的要感谢你。随笔化作文,我成长的伙伴。”这是刚毕业的学生孙丹丹在她的随笔中吐露的心声。
  进入九年级,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担心的无非是考场写不出高分作文,而文采和个性在考场作文中显得尤为关键。“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个性会杜绝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鉴于此,在七、八年级随笔化作文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把“文采”和“个性”作为九年级的训练重点。同时注意随笔和考场作文的有机衔接。以使学生更加快乐和谐地成长。
  在常见的《考试说明》中,文采特指作文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它是显示学生文化功底与写作才气的核心要素。我们以学生的日常随笔素材为基础,在指导时着重从妙用词语、巧用句式、善用修辞、运用修饰语等方面来锤炼润色语言,从而使学生或文采斐然,意蕴横生;或细语潺潺,温婉沁脾;或大气磅礴,激荡人心;或明快活泼,行云流水;或深刻豁达,深沉久远;或含蓄隽永,优雅别致;或质朴清新,朗月清风;或巧拈俚俗,幽默诙谐;或化用诗词,妙趣横生。
  此外,我们还从巧拟好题、打造凤头、锤炼豹尾、妙设伏笔来指导学生锻造布局,从段落排比、镜头组接、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想象虚构来指导学生巧妙构思,以使学生从语言到布局、构思浑然一体。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或高屋建瓴,小题大做;或独辟蹊径,反弹琵琶;或冲出重围,异军突起;或巧借东风,八面玲珑——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随笔的真谛在于一个“随”字,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不受时空、字数的限定。随笔化作文是在随笔的基础上,通过读、改、评、抄,把零碎的随笔转化成结构完整、思想厚重的文章。随笔也好,作文也好,其自由度较高,不同于受时间限定、篇幅限定和题目限定的考场作文。如何让随笔、随笔化作文在考场上展现风采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写的随笔,大多由个人见闻、身边琐事引起写作动机乃至冲动。题材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由小见大,大小由之,选择自由。写法也不拘一格,或叙或议,或写景,或感怀,或直抒胸臆,或曲折达意,根据表达的需要,任意挥洒,率性而作,率真而为。这些特性与中考作文“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强调真情实感,倡导自由表达,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不谋而合。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变化。如果我们平时写得少,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就会思维放不开,影响临场发挥。而随笔化作文有它先天的特殊性:让生命自由地释放,感情酣畅地表达。思维大胆求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经常写,我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流畅,深刻、独特一到了这一步,又何愁考场作文不受人欣赏呢?
  一本本随笔本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了一部部写作素材集。它好比一个材料库。成为考场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写作时,可以轻松地打开它,随时汲取“活水”,进行筛选、整理、加工,然后修改成文。在无形中探求有形,在开放中探求规律,在看似随意中探求随笔成文的真谛,走出传统作文的条条框框,摆脱各种束缚,我们的随笔就会在考场上熠熠生辉!
  随笔,记录了我们求知路上的风餐露宿;随笔,定格了我们心灵颤动的宝贵瞬间;随笔,开启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写作智慧;随笔,为我们的人生积淀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在掩上随笔本的刹那,你会恍然大悟:是随笔写作与我结伴同行,走过风雨,走过四季,无论酸甜苦辣,都是收获……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李光明
  
  实践证明,起源于草根的随笔化作文,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促偶然成习惯,化腐朽为神奇,取得了突出成效。主要表现为:
  学生写作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趋势。进行系统实验的学校,学生每学年写作量达到7万多字,是传统作文教学写作量的七倍多。每学期下来。人手一本或几本厚厚的随笔,成为他们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日积月累,水涨船高,量的积累带来质的提升:据统计,2002年以前的6年里,全县师生正式发表作品37篇,而2002年随笔化作文在全县启动实验后。6年间全县发表作品1780多篇。2008年,县教研室随机抽取一个学校七年级两个班117名学生的期末考试作文进行测评,每个学生作文都超过了600字,多数达到了800字,平均成绩为28.77分(合百分制82分以上)。学生写作真正做到了又多又好。
  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接触到随笔化作文后,不再厌倦写作,绞尽脑汁,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甚至欲罢不能:写作不再是作为功利意义上的一门技术学科,而成为生命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七年级女生在她的随笔后记中写下了这样深情的文字:
  随笔是青春的瞳孔,透过它们,能把她们的所思所想一眼望穿。
  我喜欢这个世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这物质美的背后,我更钟情于精神上的一种勉励,它会引导着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我知道,本学年的随笔就此走进尾声,我也要说“再见”了。也许,若干年后的某个角落里,我会翻出这本富有青春气息的随笔本,细细品读这伴我成长了好多岁月的印有生命色彩的一行行文字……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而且是青春扑面的成长宣言。
  对教师而言,写作课不再无章可循随意调节,也不再隔靴搔痒不见效果,更不是可有可无听天由命让少数作文“天才”独享“专利”,而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