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深圳“山寨制造”兴衰启示录

作者:潘九堂

超长待机、GPS手机、模拟电视手机、CMMB电视手机等功能都是山寨机首创或者率先推广。山寨机厂商是把握中国消费者心理的专家,例如“便宜也要好货”“加量不加价”。他们还是引导流行趋势的高手,能很准确地把握时尚元素将其导入产品,如奥运会前夕源于“山寨制造”的水立方手机、鸟巢手机。
  另外,山寨产业机动和灵活,响应速度快,能适应产业链和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变化。在手机闪存领域耕耘多年的潘华萍对“山寨英雄”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由于手机市场变化快,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很多品牌手机厂家在做预测时非常保守,导致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很难把握市场节奏,往往是产能安排大一些就供应过剩,价格战肉搏见骨,刚把产能调下来,又很快缺货,变成一货难求。而“山寨大佬”往往能洞悉供需变化和供需翻转的转折点,在市场供应紧张前,以很低的价格多备一些元器件,以保证缺货时有料生产。
  在《山寨机的蓝海战略》中,潘少钦和杨奕还绘制了山寨机的蓝海战略布局图和坐标格:山寨机通过剔除牌照和知识产权成本,减少质量、营销,售后、客户群成本,获得了低成本优势,同时通过增加各种功能和创造独特的个性。开辟了新的蓝海。
  不过,十分可惜的是,山寨机在打破旧游戏规则的同时,并没有建立可持续性的新游戏规则。它赖以成功的法宝,一不具备独创性和持续性,二难以对后来者形成门槛,蕴藏于其内部的“自我毁灭”机制。最终导致了“革命者被革命”的悲剧。
  相比普通手机。山寨机最大的竞争优势可能是价格低、功能新奇和外观独特。但对于山寨产业内部来说,低成本和功能新奇或是来自上游主板厂商,或者来自产业集群效应,别人可以轻易模仿,因此不会构成任何人的竞争优势。“山大王”们都说,目前卖手机就是在功能齐全的基础上卖外观;在业界资深记者《国际电子商情》的孙昌旭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到中国最大手机方案设计公司的老板将外壳视为手机的差异化所在。然而。山寨机自己打倒了知识产权,也得面临自己的新奇功能和独特外观轻易被同行抄袭的尴尬。
  正如二手市场好东西也卖不起价的道理一样,在山寨机市场,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在现有法则下,山寨机的创新难以形成门槛,因此大量厂商涌入,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不存在品牌效应。必然导致价格大战。一方面,创新者能够获利的时间越来越短(例如CMMB手机电视刚刚推出不久就出现了价格战),因此谁都不愿意付出大成本做深层次的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山寨机的流通市场常常缺少最基本的监管,部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不断挑战质量底线(例如在山寨机中,5—7元的电池被大量使用)。山寨机最终比拼的可能不是谁更优秀,而是谁更狠、谁更会抄袭、谁敢挑战质量的底线、谁利润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个产业“下流化”。
  因此,潘华萍总结说,如果长期做下去,“山大王”们迟早都会亏损。不少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山大王”这两年又亏回去了,“一夜回到解放前”;只有那些赚了钱就“跑路”的人,才是真赚了。也就是说,山寨产业适合完成原始积累,但并不适合可持续发展,山寨很难成就强大和长远的企业。
  简而言之,山寨产业的根本危机,在于其内部缺少规则。山寨产业在为打破现有规则而欢呼后,并没有及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新规则,因此也埋下“自我毁灭”的祸根,就像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以革命的名义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后不久,自己又被另一批革命者送上了断头台,如此循环,悲剧不断。“山寨”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规范和规则的江湖和丛林市场,不脱离江湖,即使再厉害的“大哥”也可能会在某一天被一帮初出道的“小弟”乱刀砍死。
  
  超越“山寨制造”,需政府、行业和企业协力
  
  手机产业“山寨化”的原因是,主流市场牌照限制把大量草根英雄逼上梁山,导致“山寨”和“山大王”们涌现。山寨产业内部本身缺少良性运转规则,而政府对山寨产业又缺少最基本的监管,加速了“山寨”内部“劣币驱逐良币”“自我毁灭”的进程。
  因此,要超越“山寨制造”,就要解决上述源头问题。对于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要建立以“较低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市场监管和产品质量标准”为特征的监管体系,而不是相反;要降低门槛,让尽可能多的厂商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对于市场上(无论是主流市场还是山寨市场)触犯底线的厂商和产品绝不姑息。而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可以协助政府建立行业基本竞争法则。引导企业自律,清除少数害群之马。针对中国产业和市场的现实,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较低标准的竞争规则,然后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这个标准,但绝对不可以没有标准和规则、没有底线,否则产业只会越来越“下流化”。
  毫无疑问,敢想敢拼的“山寨精神”是我们这个后进国家和我们的产业最为宝贵的精神,仍然值得发扬。不过,随着手机产业竞争加剧和暴利期基本结束,“一机成名”和“一夜暴富”将可遇不可求,“山寨英雄”们需要端正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继续“山寨式”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尊敬和学习品牌、诚信、质量、营销、管理和技术这些全球通行的竞争法则,以便在自己的细分市场获得较为持续和稳固的竞争优势。不随便打破竞争规则的底线,既是确保产业和谐发展,也是保护自己。
  而对于更广泛的“中国制造”来说,“山寨”现象则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如“山寨式”创新、高效供应链运作、产业集群效应、外包和虚拟企业等。
  
  “山寨制造”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如果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下看“山寨制造”,就会发现,“山寨”背后的民营力量,既是改革30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动力,也蕴涵着中国经济的很多秘密——包括当下一些经济问题的答案。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经济的活力本质上源于深圳周边和江浙地区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他们组成的“蚂蚁雄兵”,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带到全球各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近10年来,金融、石油化工、钢铁、电信服务和房地产等国家垄断的社会基础性产业的高速发展,说到底是因为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实体产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表现为企业变大、富裕阶层出现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经济的本质还是“山寨经济”。除了华为和中兴等个别企业外。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对比我们的邻居印度的塔塔集团、Infosys、Wipro、Dr.Reddy’s Labora-tories和Bharat Forge等企业,我们的华为、中兴、联想、海尔和TCL们仍该汗颜:别人是靠资本、品牌和技术等赚钱,我们赚的还是苦力钱;我们很少“正规军”,“游击队”仍然是主力。
  正因为如此,深圳“山寨制造”、江浙民营企业与中国宏观经济在2008年一起陷入低谷并不是偶然。其内在逻辑是,由于“破坏性创新”和“自我毁灭”机制,山寨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极致,面临内忧外患:在外部,因“山寨化”打破了现有竞争法则,让既得利益者感到不安,近年来中国商人和商品在全球各地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抵制,“中国制造”被很多国家群起而攻之;在内部,“中国制造”在全球各地自相残杀,谁都长不大。一位做海尔手机的朋友透露,很多时候亚非拉美运营商招标,一屋子坐着的都是中国人。
  中国经济奇迹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产生一批世界级企业,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够真正强大吗?
  无论对于深圳“山寨制造”还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充满危机的2008年反倒可能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需要继续发扬“敢想敢拼”的“山寨精神”,超越“山寨制造”的劣根性,尊重和学习全球通行的竞争法则,和谐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首《我和你》,唱出了我们这个不断打破规则和创造奇迹的国家渴望通过2008年奥运会融入世界的心愿。
  
  责编 袁海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