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教师专业化之我见

作者:易 明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的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概括而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意味着逐步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准,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
  专业化,第一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是解决培养人才“怎么培养”问题的人。大多数老师心里,都是装着当前具体的教学工作。如果扪心自问,我们每天从事的工作,对于学生有多少培养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学生的人生幸福?对这个问题,许多老师可能还真没有认真想过。
  一个教师,如果不把“培养人才,怎么培养”这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加以解决,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专业的。老师每天平凡具体、琐碎细致的教学行为,都应该体现对学生的培养,这才是专业的。有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都很值得我们反思。例如,有的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一天都不许离开座位,孩子从上午七点半一直坐到下午三点多;如果课后还有“兴趣班”,那就继续坐着听讲。老师们这样一天坐下来也受不了,何况六七岁的小学生呢!又例如德育,学校虽然有专人负责,那其他老师是否就可以不闻不问了呢?其实,学生上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过程,孩子们到你的班里,原来不爱学的爱学了,原来不懂事的懂事了,这就是德育。老师的身教,比空口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是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呢?
  专业化,第二要有专门的、规范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严格的要求。关键是有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
  有人把老师戏称为教书匠。木匠、铁匠、瓦匠、教书匠,这并不是贬义词。匠人也有能工巧匠,手艺巧夺天工,可以做出精美绝伦、流传千古的工艺品。能工巧匠,靠的是手艺。例如铁匠的手艺高,能用手工做出一个光亮的铁球再用手工在大铁块上掏出一个圆窟窿,拿球放在这个圆窟窿里,正好严丝合缝,无论怎么转,都是那么合适。这手艺够高,我们也相信真有这样高明的师傅。但是,要说手艺特高的铁匠能造出一个手机,或一台电脑,我们绝对不信。那不是铁匠能造的东西。那里边不只是手艺,主要靠科学和技术。
  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教育专家跟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教师要专业化,必须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有专门的规范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怎样判断专业的水准,主要是两条:
  第一条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越强,专业化的水准越高。第二条是研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什么是研究精神?就是勤于探索“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自己总是爱琢磨。过去我们就常说,教师的思维能力表现之一就是能不断地提出任务,不断地解决问题;表现之二是熟悉学生的思维规律,能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
  什么是创造精神?就是总在琢磨“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不能更好点”,这个课你教过五遍了,今年再教这个课,能不能用一种别的办法?试一试,能不能再好点?这就是创造性的工作。如果说,这课我反正教过五遍了,任何时候你想让我上,我都能上一遍,那样只是一个熟练工,就没有创造性了。研究并不神秘,创新也不神秘。研究水平和创新精神,标志着专业化的水准。
  总之,教师专业化,就是一个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一辈子需要不断进行的事。
  
  责编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