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献身科研的实验鼠
作者:罗 青
这就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下属的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对外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每天,都有许多的小老鼠在这里诞生,也有许多的老鼠从这里被运走,送往各大科研院所和制药公司。换句话说,这里就是实验小白鼠的“根据地”。
超过百万的老鼠,在这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它们享受的是什么待遇?近日,本报记者被特许进入该中心,一探其中奥秘。
老鼠住“宾馆” 有“保姆”伺候
印象中,鼠总是生活在脏兮兮的环境中,就算是宠物鼠,也不过稍微好一点。
而在实验中心,要说这老鼠不仅干净,待遇还比人好,可真是一点不夸张。就为了看它们一眼,记者硬是要换鞋换衣,就这还近不了跟前,只能隔着无菌室“远观”。
“这里的鼠房都是无菌SPF级中央空调房,温度常年控制在最舒适的24摄氏度,四五分钟送一次新风,室内保持40%-60%的湿度,洁净度更是不亚于医院的手术室和制药厂的生产车间。”中心的负责人徐平研究员表示,为了照顾好这些“鼠小弟”,可谓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就拿垫在老鼠脚下的刨花屑来说,过去用的是锯末,舒适度是达标了,可灰尘多,老鼠容易过敏,“现在,刨花都是定点加工,用的全是不含过敏性物质的白松杉木,还得经过农药超标、油渍、松软度等一系列检验,才能放入鼠舍。”住的就这么考究了,那吃又如何呢?这下,记者又开眼了。这些小老鼠们吃的都是如同牛肉干似的颗粒食物。据介绍,这可是根据它们的胃口特别定做的“营养餐”,里面有奶粉、蜂蜜、鱼粉、食用油等,特别经过高压膨松蒸煮,便于它们咬嚼。至于喝的水,比咱们普通市民家的纯水还要多经过一道处理工序——去离子,以利于老鼠们消化。
吹不着风淋不到雨,吃得好睡得香。在这种待遇下,说这些“鼠小弟”们住的是五星级宾馆真是一点不过分。自然,每天伺候它们的研究员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保姆”。
“每次进入鼠舍,我们都得洗上两次澡,要洗手、洗头,还要刷牙、刷指甲,避免微生物给它们带来感染。”徐平坦称,为了能节约时间,研究员们连水都不敢多喝,就怕出来上厕所后又要重新洗澡,有时他们在里面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
小老鼠的巨大贡献
6年前,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从漕河泾搬家时,“鼠小弟”总共才20万只;6年后,这里的各种类老鼠总计已经达到了年产107万只的水平,数量居全国第一。
“就这还供不应求。”徐平告诉记者,老鼠是科学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研究疾病机理、进行药物筛选等都少不了它。“老鼠的基因组和人类在相当程度上同源系,加上好繁殖、种类较多、成本低,因此成为最好的实验动物。现在,不管每年养殖多少,都会被一抢而空。”
徐平介绍,这里还有针对性地培养了许多奇特的老鼠,例如生下来就患高血压的老鼠、得糖尿病的老鼠、有白内障的老鼠……“可别小看了它们,价值可大了。为了帮人类解决这些疾病,开发新药时都用得上它们。”
如今,上海实验动物中心的“鼠小弟”以四海为家,足迹几乎遍及各地。前往各研究所途中,“鼠小弟”的临时住房是一个个纸板箱,开有4扇小窗户,内置细铁丝网,外罩无纺过滤布,再用胶带把接缝处粘个严严实实。不仅如此,中心还特别备有四辆空调车,专门用来运送包括“鼠小弟”在内的实验动物。
专门立碑祭奠幕后英雄
在实验中心的深处,有一片宽广的草坪,草坪中大小两块鹅卵石默默伫立,上面镌刻着“谨以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献身的实验动物”。
“这是一块纪念碑,专门用来悼念那些逝去的实验动物。”徐平告诉记者,为了能让人类更健康,这些“鼠小弟”用生命作出了贡献。6年来,光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在新药实验或其它科学研究中献身的老鼠,就有四五百万只。“它们虽然是动物,但他们的功绩是伟大的。几乎我们每个新药的诞生,背后都有这些老鼠的奉献。”站在纪念碑前,记者看到了鲜花。据悉,这里每年都会有人前来祭奠,他们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则是疾病治愈后的病人和家属。看来,对于这样的“幕后英雄”,人们并没有忘记它们。
(原载于《劳动报》,转摘自东方网)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