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作者:徐平利
七
对于教师,民众的心情极为矛盾和无奈,他们愿意把教师队伍视为最大的知识分子群落,他们期待这些知识分子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们的子女。但是据我了解,大部分学生家长(特别是知识型家长)其实并不信任教师,他们认为现在的教师和许多利欲熏心的医生一样,责任心不强,形象不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开始在子女教育上各显神通:进名校,进重点班,请家教,请班主任吃饭让他(她)对自己的孩子多关照……最后,在民众心目中,只有那些使学生在考试竞赛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只有能够使学生把毕业文凭拿到手并找到待遇好的工作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我敢肯定,教师们对他们“是否属于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也是左右为难。他们愿意把自己归入知识分子阵营,但是他们又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他们知道自己最致命的弱点:在学生面前总是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而一旦走出校门,就像被谁一下子把腰给打折了一样,身子骨总是软的。
八
在当今中国城市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特征。知识分子要有高尚的品质、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自由流动的权利,这些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教师那里并不完全存在。也许,教育只能算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工种,不能期望教师和知识分子划上等号。如果教师个个都有了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自由的权利,那么教育的民众教化功能如何保证?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有了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自由的权利,那么社会执行如何保证?然而,这些问题又回到了我们所穷追不舍的教育根本命题上了:教育是追求智慧的,还是基于训练的?教育是启迪灵性的艺术,还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毋庸置疑,教育是追求智慧的,是启迪灵性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没有理由担心,当教师具有了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和自由权利的时候,教育的教化功能就会缺失。
不过,在教育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教师又的确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一个用来谋生的身份,这其中没有激情,也没有使命,连高尚的品质也不能从一个更高境界去谈。有些教师并非天生适合从事这份职业,也许他们的灵性并不在此,别的行业可能对他们更合适一些。就这些教师来说,他们的确不是知识分子。
我相信,在教育的根本命题中,理想的教师应当是知识分子。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教育就是他们的生命依恋,离开了教育,他们就无法生存。他们并不在意当教师的地点是在城市的好学校,还是在农村的差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劣并不影响他们的生命热情和教育质量。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可能与现实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格格不入,他们常常因为对教育过于痴情而愤世嫉俗,常常因为生命过于激昂而显得莽撞,常常因为个性过于鲜明而被当作疯癫的人和最不适宜做教师的人。所以,我也只得承认,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仍然不能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首先考虑物质条件,一个在农村的差学校里坚持工作了几十年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就是可敬的知识分子。
(摘自《教育参考》2008年第4期插图:董苇)
■责编:子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