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异乡名师张建

作者:许松华




  校长每次开例会时都号召老师学习张建,因为张建每学期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差不多每周刊出两篇。校长说:“同志们想过没有,张建为什么在教学上花的功夫不多,教学成绩却不比别人差?这说明他有‘巧’功夫,是真正依靠教研提高教学效益。”
  每当校长这样说的时候,40岁的张建总是像个小孩似地低下头。张建是异乡人,随妻子来到这个山区县,又被分到这所山区中学教语文。但大家从来没有把他当异乡人看,对他曾发表过小说、散文的传闻也不以为意。发表几篇文章又怎么样呢?教书又不是写文章,对不对?可是校长不这么看。张建在来到这个县之前就是一位名师。在这个山区农村中学,名师张建无疑是极好的典型,这个典型不能错过。
  为此,校长专门召集学校领导开了一次校委会,讲了一大堆关于推出名师、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纯正校风的重要性的话。会议的结果是,学校拟举行一次“研究成果展示课比赛”,比赛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奖金分别为500元、300元、100元。这样的重奖,不要说在这所学校,就是在全县,也是破天荒的。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被大大调动起来。各组评议后,还有25位老师将参与决赛。比赛要举行两周。这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比武。
  讲课开始了。张建的第一堂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教室后面除了中层干部、教研组长等几个评委,只坐着寥寥几个教师,而且多半不是语文学科的教师。
  校长微微有点不安,在后门口进进出出,看还有没有老师来。上课铃响了,他只好失望地坐下来听张建讲课。
  课件打开,张建的这堂课立马显出不同凡响的气势:课文新解与傻瓜作文法。他一扫素日的蔫不拉唧,显得光彩照人,开始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墨子、唐雎、孟子、庄子,提出一语中的的新解,口若悬河,不亚于百家讲坛中名家的剖析。
  后排听课的老师被他吸引了,渐渐支棱起耳朵,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还是首次听到。可以看出,张建的理解不是来自专家学者,也不是来自某本书,而是来自他自己的研究。
  接着,张建微微一笑,又翻出新招,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中解读华夏民族精神底蕴。学生的潜力爆发出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侃侃而谈,简直在做一篇学术报告,后面听课的教师也忍不住站起身喝彩。有两位老师低声交谈起来,说:“他这班的学生基础真好,理解比我们都深刻。”另外两位教师却有点替张建担心:“课堂高潮已现,离下课还有一半时间,下面他可怎么办?”
  出人意料的是,张建竟然引导学生把一个古典人物材料,引用到历届考场作文中,使所有在场教师亲眼目睹了如何用一个材料抵挡所有考场作文题。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传奇。听课老师全都张大了嘴巴,目光中充满困惑。恰在这时耳边响起张建的声音:“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果真能写成一篇作文吗?好,那么老师就亲自陪同学们到考场走一遭,看能不能写成一篇佳作。”
  大家全都抬起了头,等着看好戏。
  张建让一名学生作录音,当场口头作文。作文念完,学生掌声如雷。
  校长听完张建的这堂课后,激动得有点失控。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堂语文课竟可以让人开眼到“日出破晓”的地步。他不得不离开课堂,否则高血压的老毛病就会当堂发作。
  凭着对张建的了解,校长有把握张建一定会得一等奖第一名。
  结果却大出校长意料。
  到第二天上午第四节课,校长召集评委对前面的6节课进行小结。张建得分居第三位。
  第一周比赛下来,张建的名次退居第八位。
  10天过去了,张建的的名次已经到了第十一位,也就是说,他是二等奖的最末一名。
  大赛终于结束。校长最后看到的结果是:张建是倒数第三名。
  校长不得不对张建的实力产生怀疑。他拿着评分结果沉默良久,说:“这次优质课比赛水准很高,就取消三等奖吧!”
  发奖仪式如期举行。会场上欢声笑语,闹成一片,大家要一等奖老师请客。也有人在私底下议论:谁谁的课那么平庸也得了一等奖。校长这时提高声音,咆哮似的喊:“论基本功,张建无疑是第一。”
  他的话被底下一片哄笑淹没了。校长望着热闹欢腾的老师们,有点手足无措。
  一周后,张建调动了工作,回到他家乡的学校去了。
  (作者地址:湖北省黄冈市英山长冲中学邮编:438700)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