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风声鹤唳的全球粮食危机

作者:李 茜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报告》中预计,今年全球粮食生产有望取得大丰收,但这依然无法让粮价出现较大回落。报告称,2008年前4个月内,全球大米价格已上涨71%。而据世界银行的预测,粮食作物的价格在今明两年会居高不下;2015年之前,大部分粮食作物价格都可能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大米危机”和粮食涨价潮已席卷全球。
  
  粮食危机呼啸而至
  
  2008年的世界经济,像一辆负载沉重的拖车,吃力前行。经历过有色金属、原油价格的连番上涨,受创甚深的全球商品市场并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国际农产品价格开始迅速补涨,一场几乎涉及所有品种的粮食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人们袭来。
  早在2004年全球有色金属初涨之时,不少经济学家就开始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初级生产要素价格快速攀升的前景感到忧虑。最近一组权威数据的“出炉”,终于让人们长久以来的担心化为现实。4月9日,世界银行发表的粮食报告显示,全球出现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该报告称,截止到今年2月底,过去3年中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与节节攀升的粮价形成鲜明对比,全球的粮食储备却悄然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但实际上,目前世界粮食库存储备已减少到历史最低的57天。
  与此前的能源危机不同,在这场粮食危机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到了致命打击。“买不起汽油的是富人,而吃不起饭的都是穷人。”食物价格的飞涨,使得许多穷人丧失了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能力。在海地,许多人开始用泥土充饥;在埃及,食品涨价导致面包出现严重短缺,人们因抢购面包引发的冲突,已经造成数人死亡;在秘鲁,甚至连军队的主食都只能是由土豆制成的面包。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为此,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国际粮价上涨将使全世界1亿人口“饥肠辘辘”。
  对中国人来说,对世界粮食危机的切身认知来自对“米荒”的恐惧。在此之前,由于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并不是我国百姓饭桌上的主食,其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并未在国内引起太大影响。但是,当国内大米价格受泰国米价传导而拉升,中国百姓也开始有些坐不住了。3月27日,号称“全球米仓”的泰国宣布,将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仅用了1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创下了二十多年来新高。但这仅仅是个开始,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报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比3月同期的米价整整涨了1倍。
  泰国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于是,中国香港、广州等地区或城市的部分超市出现了抢购大米现象,大米紧缺的信息开始让市民紧张。为此,我国铁路部门特意开出专列“北米南调”,紧急抢运北方大米,平抑米价。据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最新监测数据,5月7日,国内黑龙江、吉林、湖南、山东等10个省的12个城市粳米价格出现上涨,其中东北地区个别地市涨幅较为明显。较前一周,吉林、黑龙江粳米价格涨幅分别为1.1%和4%,涨至1.6元/斤和1.54元/斤。其中,黑龙江哈尔滨、大庆粳米价格分别上涨14.3%、7.7%;而吉林省吉林市、辽宁葫芦岛粳米价格则分别上涨了7.7%、1.7%。
  似乎在一夜之间,粮食第一次在全世界人民眼中成了可以媲美黄金的珍贵商品。而由于粮食供给不足导致的社会骚乱,也开始在多个国家爆发。
  
  多重因素推高粮价
  
  在历史上,全球曾经历过多次粮价上涨,但基本上都是由产量下降导致的。然而,这次世界性粮价上涨,却是在粮食主产国连续多年丰收、库存充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也因此让不少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几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在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许多经济学家对目前出现高粮价的原因各执一词,唯一的共识是:此次粮食危机背后存在不止一个“推手”。
  上海青马投资公司总经理马明超告诉记者,明显增加的世界粮食需求、能源替代政策和国际投机势力,是导致粮价居高不下的三个主要原因。
  马明超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改善自己的膳食结构,譬如食用消耗更多粮食的植物油、肉、蛋、奶、鱼等食品。一般而言,生产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2公斤粮食,从而导致更多的饲料粮被消耗。由于饲料粮需求量的猛增,全球粮食储备量因此迅速下降。2006年,世界谷物消费总量增长到20.43亿吨,但同年全球粮食总储备量却下降到3.75亿吨,比上一年下降16.2%。
  另外,石油价格飙升也是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马明超认为,这也是此次粮食价格上涨比前几次更难解决的关键问题。原本粮食是供人消费的,但现在粮食出现多头消费,即所谓的“汽车与人争食”。对石油价格暴涨的担心,使得西方国家将此前准备已久的替代能源政策付诸实施。在这些研究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成了个中“翘楚”,而这两种生物清洁能源分别选择玉米、大豆油等粮食作为原料。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新能源法案》,将发展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作为国策,宣布将在几年内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并希望到2022年,玉米燃料乙醇将达到360亿加仑。为此,美国采取大幅度补贴政策,刺激了玉米燃料乙醇生产的突飞猛进。目前玉米燃料乙醇占美燃料乙醇总量的比例已达90%。2007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相当于美国玉米总产量的27%。
  另一方面,欧盟则利用菜籽油、大豆油等原料大肆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在欧盟生产生物柴油消耗的主要原料中,菜籽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高达60%以上;其次是大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和动物脂肪等。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对生物柴油生产的投资迅速增加,因而生产能力迅猛扩大。2005年,欧盟消耗了303万吨生物柴油,2006年为544万吨,2007年为690万吨,预计2008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154万吨。一直以来,美国和欧盟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扮演重要的出口国角色,这两个世界粮仓的粮食由出口转为内需,给全球粮价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除了粮食体系自身的问题,资本市场上的“囤积居奇”,则是今年粮食价格突然疯涨的导火索。
  马明超认为,目前粮价飙升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们的心理预期导致的,这就给了国际投机势力以机会。统计显示,2007年,农产品的全球投资资金大涨33%,达到1750亿美元左右。在全球产粮国惜售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国际资金把农产品价格哄抬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以最近掀起涨价风暴的大米为例,3月12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糙米期货收盘大幅上涨。3月合约较前一交易日上涨45美分;5月合约和7月合约均上涨50美分。此后,当得到埃及从4月到10月期间禁止出口大米的消息后,3月28日,糙米期货成交量迅猛放大至2987手,期权成交量则为94手。4月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糙米市场收盘价格再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有分析师指出,美国出口大米供应紧张,已经吸引全球的注意。市场看涨人气浓厚,吸引投机商和商业公司积极做多。当天,糙米期货成交量迅速放大为2316手,期权成交量为151手。
  期货市场大米的涨势,反过来又影响了现货市场。不少国家看到未来几个月大米价格的涨幅,都进一步收紧了手中的米袋口,惜售现象更加严重。业内专家指出,在目前全球股市和债市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投机者正将资金转入商品市场,大米可能成为继黄金、石油之后的又一个炒作题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