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莫让学生成为教辅资料的“俘虏”

作者:郭来坪 刘国英




  教辅资料本该是学生课本学习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但现实生活中,课本出现了“一夫多妻”的怪现象。一本语文课本,它的教辅资料就有A、B卷、一课三练、一点通、字词句、同步训练、学习必备、100分、金点子、作文指导等二十多种。《中国教育报》一则消息披露:我国现有高中生约2000万,初中生约6000万人,小学生约一亿,按人均花费100元计算,教辅材料在全国的年销售额是180亿。登月的研究费用大概是10亿,神舟五号造价为5亿左右,180个亿,可以造36个神舟五号!
  一个朋友的孩子正上小学五年级,他说无论做语文还是做数学作业,孩子手里总是捧着几本教辅资料,甚至到了没有教辅资料不能动笔的程度。调查表明,很多学生都有或轻或重的“教辅资料依赖症”。学生所拥有的教辅资料几倍于课本,甚至出现了“喧宾夺主”的奇怪现象,教辅资料成了“正规军”,课本教材渐渐地被“边缘化”。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教辅资料的“俘虏”。
  教辅资料泛滥的害处,一是“淡化”了教科书作为“学纲”的基本功能。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过多的教辅资料势必对教科书产生“冲击”,使学生学习教科书变成了学习课辅资料,使教科书“边缘化”甚至丧失基本功能。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懒惰习性。很多时候学生为了完成作业,经常取出教辅资料直接抄答案。三是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做题靠教辅,答案标准化,思维模式化,创新和探究精神必然渐行渐远。四是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每个家庭用于购买教辅资料的钱正逐年增加。五是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有的出版商为了赶进度,雇来在校学生编写教辅资料,使教辅资料良莠不齐谬误百出,有误人子弟之嫌。六是助长了教育乱收费。除了家长自愿购买外,主管部门推荐、教师引导、集体征订等都会成为收费的理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小学校园原本是一个充满琅琅书声、欢笑嬉闹声的乐园,那里曾给人们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乐趣。那时的上学被形象地称为“去念书去读书”,在学校既能愉悦身心,又能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今天在校园,绝少能听到笑声,看到活蹦乱跳的身影。可怜的学子们,每天放学回家,嘴里念叨着练习题,放下书包赶紧握起笔,弓起腰,塌下背,拼命写,疯狂抄,辛苦可想而知。他们变成了写作业、抄教辅资料的“工具”。教辅资料扼杀了孩子天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孩子本性率真,天性好动,其注意力集中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因此学习读书应考虑其生理规律。这种俘虏似的机械动作,违背学习规律,必然事倍功半。很多家长抱怨,每天留给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练习少则一两页,多则三四页,甚至一两本(16开)。面对如此“丰富”的“天才制造”辅助工具(有时还错误百出),即便是生理发育完全成熟的成年人,集中精力,奋笔疾书,也不知多长时间才能做完,更何况那些身心非常稚嫩的娃娃。长此以往,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干脆利落的孩子遂开始变得拖拖拉拉、性格古怪、疲惫不堪、呆若木鸡。
  要想让孩子不做教辅资料的俘虏,首先,出版部门要严把质量关,禁止有知识性错误、雷同的、粗制滥造的教辅资料流入市场。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带头减轻学生教辅资料负担。再次,教师要不为利益所动,少用或不用教辅资料。最后建议家长不要过多去购买教辅资料,硬逼着学生去抄教辅资料。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一定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作者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办公室 邮编:253015插图:董苇)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