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呼唤“人师”

作者:袁海波




  “乂方”杯“我心目中的教师”征文活动历时大半年,如今落下帷幕了。自2007年10月发出征稿启事,至今年4月底截稿,本刊共收到征文来稿超过2000篇;而获采用,最后发表在本年度《教师博览》第1期至第7期“征文”栏目上的文章,只有21篇。前一个数字,一方面表明了读者对征文主题的认可——对“我心目中的教师”,教师朋友们显然“有话要说”;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读者对《教师博览》的认可,教师们心里有话,愿意对我们说——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广大读者的支持。后一个数字,不代表来稿质量普遍较为低下,而只能说明“资源紧缺”,刊物有限的版面只能容纳有限的文章。因为版面原因不得不舍弃一些好稿,这是我们举办每一次征文活动都会遭遇的憾事,幸好,《教师博览》每年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征文活动,为读者朋友增加了一些机会。
  关于发起“我心目中的教师”征文活动的初衷,在征文启事上有这样的表述:“为了纪念那些在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教师形象,同时也为了梳理、交流教师的教育经验,促使广大教师扬长避短,更好成长。”另外也提到:“对现在的教师而言,曾经的教师对自己正在从事的教育工作起着榜样及提醒的作用。”这两段话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通过描写心目中的教师,为现在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照。”所谓借鉴和参照,自然包括经验、教训两方面,但其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从来稿的情况看,多数作者对征文要求是能领会的。有不少文章,作者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身成长过程中有幸遇到的良师。例如《遇见你是我的缘》一文,记录了作者在人生的两个关键阶段——“生根发芽”的小学阶段和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初涉世阶段——遇见的两位没有显赫声名却都领悟到了教育的本质的老师,客观地描述了这两位老师对作者的人生之路产生的积极影响。《给心灵种梦的人》《“能把你的车票给我吗”》《就这样,我们爱上了他》等文章,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性别、年龄、性情、修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各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他们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差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差生”其实并不差);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这一群”或“这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因此,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学生永存于心底的感激、敬重和爱。
  《先生今年七十二》《走不出您的目光》《梦开始的地方有他守望的身影》等征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让人感动的师生情,这种情谊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师生关系。孔沁梅老师、张老师、“宗富先生”等主人公,对学生的成长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学生哪怕已经毕业离校,已经功成名就,老师鼓励、赞赏的目光依然追随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客观地说,这类师生关系很难大面积推广,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能享受老师“终身关注”待遇的,通常只限于这个老师的“得意门生”。不过,这与“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教师行为准则并不冲突。所谓得意门生,其实是众多同样得到老师关爱的芸芸众“生”的代表,只是他们或因性情与老师相近,或因志趣与老师相契,故而天然地拥有了更多吸引老师关注的机会。老师对“得意门生”的持续关注,对学生而言是继续前行的动力,对教师自身而言,既是在享受“胜利果实”,也是在积攒坚守讲台的底气。“得意门生”,是上天给予长期辛勤工作、“爱所有学生”的教师的意外犒赏。
  爱学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取得教育成果的必由之路。关于爱对教育的重要性,古今名人说过的名言多得可以车载斗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夏丏尊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征文的作者们,对“老师的爱”既有深刻体验,也有生动阐述;“爱”这个字眼,在征文中随处可见。《一辈子的财富》,有“当你把这些与他(特级教师贾志敏)后来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结合起来看,你才能读懂贾老师”的评述;《给心灵种梦的人》一文,有“梦是如天使般的她还有如她一般的人,用爱心种在孩子们心里的”的感叹;《师恩难忘》一文,有“他让我明白了,老师的爱与宽容,会给学生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的感悟……套用一句曾经时髦的话,对于教育,“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
  很遗憾,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对教育、对学生怀有真挚的爱。这种现实状况反映在本次征文活动中,便出现了一些描写“负面典型”的文章——这自然也是符合本次征文要求的,征文启事对征文内容有明示,描写的教师形象“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描写了一个文化素养很低然而却特别在意“师道尊严”的老师,因为学生偶然的一次无伤大雅的调皮举动,便对学生无休无止地进行惩戒,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害怕、局促、不安”的情绪之中。《哎,老师……》描写了一个为学生办了点举手之劳的小事就以学生的恩人或再生父母自居,到处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甚至主动向学生索取回报的老师。《记忆中的那一抹阳光与阴影》以正反两个事例,直观地展现了两名教师不同的教育态度对同一个学生造成的不同影响;反面事例中的吴老师,仅仅因为自己中师毕业后没能分配到县城教书,就“鄙视和厌弃”所有农村学生,不仅对教学工作极端不负责任,而且经常野蛮地体罚学生——“吴老师”是否配得上“老师”称号,已经很成问题。作者们描写这些负面教师形象,我们杂志刊载这些负面形象,不是想否认“教师队伍的主流是敬业、尽职、追求上进的”这一事实,而是希望通过如实暴露一些问题,引起目前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的重视和警惕,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加健康。因为,教育工作事关重大,“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天才”(贾志敏语)。
  综观本次活动公开发表的21篇征文,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规律:这些作者们“心目中的老师”,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是体现老师的性格、情感、为人处事态度等与教师的“职业技能”相关度不大的事件。着力叙写老师的授课技巧的征文,似乎只有《朗月照青松》,另外《我的“真正”老师》为写老师对“真”的执着,《一辈子的财富》为写老师对教育细节的重视,都捎带写了老师上课的情形,从侧面反映了老师精湛的“技艺”。征文作者普遍重“道”不重“术”,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种启迪:传道比授业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作为教师,修身比提升业务水平更为重要。——或许,这也是老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得以流传的原因。
  ■责编: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