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风行英国的德育方式——围圈活动

作者:刘次林




  围圈活动(circle time)是一种让教师和学生围成圆圈进行教学的模式,其做法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人本主义学者。近年来,围圈活动作为个人社会课的一种教学策略日益流行于北美、欧洲和英国的小学。由于该方法能够创设一种充满关怀的学校氛围,通过相互示范进行教育,倡导民主价值观与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公民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学前、初中或者成人教育之中。
  围圈教学模式的流程一般是:1.以游戏开场。通过一种身体活动,学生作为群体成员参与活动,学会和谐相处。2.开放式讨论。通常由一些轻松的句子开始,如:“当我返回教室的时候,我感到……”,“我最喜欢吃……”,然后逐步过渡到一些严肃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通过圈内的依次发言使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对于所出现的不同论题要求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讨论,创设一种相互支持的课堂文化。3.结束仪式。为能够合作学习而欢庆,享受一场小游戏。
  围圈教学也具有特定的规则要求,比如,每次只能让一个人讲话,其他人必须目视说话者倾听着。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并且能够得到表现机会。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别人必须倾听,倾听者不允许对说话者作出任何消极的反应。就像我们中国的“击鼓传花”游戏一样,可以在圈内传递某个物件,传到谁的手里,谁就有资格说话,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说话,教师应该给予他思考的时间。到了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问那些选择“放弃”的人是否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这些规则可以对不爱说话的退缩型学生起到鼓励作用,因为,活动给了他们尊重与关心;学生在其他场合不会说的话,到了围圈中也许会说出来。它也对那些敢于说话的学生发生影响,使他们领悟友谊、秩序,使他们在行为训练中懂得合作。
  不同的讨论主题可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的。该方法能够创设一种充满情感关怀的学习氛围,使孩子说话有安全感。让学生感觉到“共处这个团体”,提高学生的平等感、尊重感、归属感、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感,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加强社会性,有利于他们形成社会归属感、纪律意识和行为养成。尤其对于那些经常出事,到处有冲突、有麻烦的班级,围圈活动可以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沟通而非以拳头交流。发展自尊是围圈活动的主要目标。自尊者能够积极调整自我,提高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为公民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自尊自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如果全校使用围圈教学,对于学校文化改进也很有作用。通过慢慢渗透的方式,有利于形成安静的学校文化。
  围圈教学的“圈”特别重要,不能围成方形,要围成圆形,使各位学生离圆心一样远,并且能够看见所有同学,与他人发生视觉接触,知道其他同学也看得见自己。圆圈也有利于听觉接触。
  围圈教学一般以20人参与为最佳。一般教室不宜超过30个学生的活动。有些大班可以分成更小的组。有些班乐于利用大礼堂,但是,其私密性不好。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加入圈内,分享观点和情感。当然,也有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旁边帮助,而不是在圈内主导。不管怎样,教师的心理态度以及愿意出力的心态至关重要。师生关系的好坏、学生的安全感状况、学生对圈的信任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教师在开展围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做好规划,看看空间是否足够,再把窗帘拉上使学生有私密感。通常教室里在做围圈教学的时候,门上要贴上告示,以免被随意闯入和打扰。然后要设计围圈的坐式,是坐在地板上还是坐在椅子上,这得看情况:年龄大的学生喜欢坐椅子,老教师不便坐地板;活动频繁的活动最好坐椅子。第三要处理好自己入圈与出圈的关系,当教师入圈与学生平起平坐的时候,教学气氛就会立马发生变化;有时候也需要教师坐在椅子上观察地板上的学生开展活动。第四要选择轮流方式,有时候可以传递物品(类似于我国的击鼓传花),有时候举手请求发言,有时候就依据自然顺序轮流发言。最后要考虑时机和时间,围圈教学可以预先排在课表上,也可以随机进行。课表排定的往往排在周五下午,在一周结束之前。随机围圈是什么时候有需要,什么时候出了问题,就什么时候进行。有时候学生提出来要做围圈活动,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与他们商议推迟到周末。围圈教学最多每周开展一次,如果频繁使用,它就容易丧失独特性。小孩子每次活动20分钟,大孩子每次40分钟。
  围圈教学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要针对具体个人,所以,需要掌握好公开性与私密性、合适与不合适的关系。这考验着教师的判断力和职业评判水平。对于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标准大可不同。但是,教师何时应该立即介入,何时应该采取进一步措施,其原则却是明确的。教师要把讨论造成感情伤害和消极学习经验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围圈教学活动及其环境氛围的最本质特点是要有情感归属感,所以,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讨论在其他场合中难以讨论的敏感问题。但如果教师缺乏敏感意识而迫使学生谈论可怕话题,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围圈教学活动的主题往往与个人的深层感受、与个人的私密生活有关。如果知道班级里有孩子的父母离婚了,或者是某种意义上的单亲家庭,你就不能讨论这些方面或者与这些方面有关的问题。
  围圈教学活动看似简单,却需要认真的管理,需要协调学生和进展过程,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因材施教,取得进步。教师需要把握总体的目标、计划和结构,同时还要给自由安排的活动留有灵活调整的余地;不仅要启动活动,控制进程节奏,安排收尾,还要确保学生行为合理,规矩不受侵犯。
  (摘自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插图:廖新生)
  ■责编:子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