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各有所长

作者:肖 燕




  李老师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老教师,他教了三十多年书,可谓“桃李满天下”。暑假刚刚开始,李老师就频频接到学生的电话,每天来电有十次八次。
  这一天,李老师接到了3个喜讯:早上,今年刚毕业的学生小伟打来电话报喜,他考上了全市的重点高中;中午,3年前他教的中原同学来电告知,他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下午,迟键打电话请李老师晚上参加同学聚会。
  傍晚时分,迟键开车来到学校大门口接李老师。李老师有点不高兴,说:“这几百米的路,用不着打的呀!”迟键打开车门:“李老师,这是我的私家车,请上车。”李老师上车,坐在迟键的旁边,问:“是你自己的车?少说也要十万八万吧!”“李老师,五十多万呢。您过去不是对我们说过,日后没有小车接送,不要请您吃饭吗?”
  经迟键一提醒,李老师记起自己的确说过这话,但他当时怎么也不曾寄希望于迟键这类常考二三十分的学生身上呀。
  参加聚会的十几个同学,都是前几年李老师教过的,李老师能一一记起他们的名字,一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时太调皮,二是因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经常打电话来。他们毕业后,有的做生意,有的外出务工,都混得不错,每月的收入比他这个中学高级教师的收入还要高。
  同学们每人敬李老师一杯,虽然杯子不大,但十几杯下肚,李老师已有了几分醉意,话也多起来了:“你们当年在学校里,常常挨我的批评,你们都忘记了没有?”“我们哪能忘记呢,没有您的批评教育,我们哪有今天呀!”“你们没有记恨我?”“我们记恨谁也不会记恨老师的。”的确,凭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经验,李老师觉得那些在学校调皮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对老师特别好;而那些优等生,往往是刚考上理想的学校时来一两次电话,以后就很少联系了。同学们见李老师沉思着什么,一起提议再敬老师一杯,李老师拿起了茶杯。有学生提醒说:“李老师,您拿错了杯子。”李老师坚持说:“不错,不错,茶杯有茶杯的作用,酒杯有酒杯的用处,各有所长,各有所长。”
   (布衣摘自2008年5月15日《楚天金报》)
  ■责编: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