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怜才爱士欧阳修
作者:李惟林
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曾说道:“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尝好诵孔北海‘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宋史·欧阳修传》评价他:“奖引后进,如若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确实,欧阳修一生十分乐于延誉赏荐人才。许多当时知名的人物,如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在尚未出名时,他就广为扬掖,“谓必显于世”;对许多可用之人,他常常以奏状形式,极力向皇帝推荐,并在奏状中说明,如这些人“不如所荐”“但有一事败误”的话,则自己“并甘连坐”“并甘同罪”“甘当朝典”。忠心赤胆,日月可鉴。
因此,历史上就留下了许多欧阳修怜才爱士的故事。
出一头地,赏拔三苏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27岁始发愤读书,长于古文,笔力雄健。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携子轼、辙进京公试,过成都时拜知州张方平,张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苏洵父子的书信。欧阳修与张方平之间原本有隙,然而并不因此而冷落他所推荐的人才,见到苏氏父子的文章后,大喜曰:“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将苏洵的文章上献朝廷,并呈奏《荐布衣苏洵状》,称“眉州布衣苏洵,履行醇固,性识明达……其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经欧阳修的揄扬,苏洵名声大振。欧阳修又应苏洵要求,致信宰相富弼,希望富弼接见苏洵。两年后,欧阳修的奏章有了回音;四年后,苏洵就任试秘书省校书郎。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苏辙到礼部参加会试,欧阳修为主考官。欧阳修对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风非常不满,力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因此,阅卷时非常注意考生的文风。见到苏轼在头场试论中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认为其文超脱时俗,深为赏识,欲判为第一。但因当时试卷是誊录的,欧阳修并不知道此文的作者是谁,怀疑是出自自己的门生、当时也参加了考试的曾巩之手。为避嫌疑,将其列为第二。之后,欧阳修又见到苏轼在试策中所作《春秋对义》一文,激赏之下,擢为第一。然而,直到公榜之前,欧阳修才知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不久,苏轼在殿试中乙科后,修书一封,进呈给这次考试的试官梅圣俞。在此信中,苏轼也表达了他对欧阳修的崇敬景仰之情。因此,梅圣俞阅信后,派人转送欧阳修一阅。欧阳修看信后,深为苏轼咄咄逼人的才气所打动,提笔给梅圣俞写道:“读轼书,不觉汗下,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当时许多人听到欧阳修如此推崇籍籍无名的苏轼,都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认为欧阳修故作惊人之语。随着日后苏轼的出名,这些人才叹服欧阳修的一双慧眼。
在这次考试中,苏辙也荣登进士。
苏轼在这次考试中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阅卷时觉得这个典故很新奇,见到苏轼后就问他:“此见何书?”苏轼答道:“见《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回家查阅仍未见到,第二次又问苏轼。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后,以袁熙之妻甄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得知此事后,对曹操说:‘以前武王伐纣,曾经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听后大为惊奇,问是从哪本书上见到的。孔融说:‘以今天的事情来看,想当初是这样的吧?’尧和皋陶的事情,我想也是如此吧?”欧阳修听后大为惊异,说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果然,苏轼凭借他那杰出的才华,很快便在文坛中脱颖而出。不久,他的诗文只要一写成,马上就会到处为人传诵,而每次传到欧阳修处,欧阳修总要为此兴奋一阵。
举拔曾巩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他的成长也得益于欧阳修的培养提携。
北宋初年的文坛,文风靡糜。至北宋中期,欧阳修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曾巩在孩提时就闻欧阳修的大名,待到年长拜读了欧阳修的大作后,更为他的学识所折服。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曾巩入京游太学,写了一篇《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并附文数篇呈献欧阳修。欧阳修见其文,奇之,认为曾文气势澎湃,虽有滥用辞藻之不足,但只要稍加疏导,将会更有成就。次年,曾巩科举落第,欧阳修专门写了《送曾巩秀才序》,批评了当时陈腐守旧的考试方法和录取标准,赞扬曾巩“思广其学而坚其志”的志向。之后欧阳修还向宰相杜衍推荐曾巩,称“进士曾巩者,好古,为文知道理,不类乡闾少年举子。”“阁下志乐天下英材,如巩者进于门下,宜不遗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痛革科场积弊,录取了曾巩和曾布、曾牟三兄弟。嘉祐五年,他又保举曾巩任馆阁校勘。在欧阳修的奖掖下,曾巩文思日进,才华大展,成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这两句诗,是欧阳修题赠王安石之作。欧阳修在这里借用了李白、韩愈的文名,称赞王安石杰出的文学才华。
欧阳修是通过曾巩的介绍才知道和结识王安石的。曾、王交谊深厚,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举进士第,其后,曾巩两次致信欧阳修举荐王安石。庆历六年,欧阳修贬知滁州,曾巩来到滁州,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欧阳修评判。欧阳修见后,十分欣赏,一边诵读,一边抄写,并提出希望马上能见到王安石,然而遭到孤傲清高的王安石的拒绝。10年后,欧阳修回京任职,王安石也任开封群牧司判官,两人才首次相会。王安石在《奉酬永叔见赠》一诗中,有“他日若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之语。自期以孟子,而将欧阳修比作韩愈。论名气、地位,这时的王安石远不如欧阳修,然而欧阳修并不以为忤,仍向仁宗皇帝推荐王安石,称“太常博士群牧判官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建议“亟加进擢,置之左右”。后来又向仁宗推荐王安石任谏官。然而,王安石大概认为此时并非自己大展抱负之时吧,以“家贫口众,难任京师”为借口,辞让京官,请求外任,回绝了欧阳修的一番盛情。
欧、王二人,日后政见并不相同,但终生诗文赠答,书信往来,维持深厚的个人友谊。欧阳修死后,在众多的祭奠文章中,感情最深、写得最好的,应算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
(作者地址:深圳市深圳广电集团邮编:518081)
■责编: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