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六个“讲一点”

作者:肖 川




  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追求一点生命的境界的。我把对生命境界的追求概括为如下六个“讲一点”。
  第一,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人们的享受也是有层次的。享受不仅仅是感官享受,我们完全可以享受内心的充实与平安,享受创造的快慰,享受生命的高峰体验。如果一个人把对“享受”的理解停留在物质享受、感官享受的层面,那只能说明高级需要没有在他的视界中出现。善待自我,是善待他人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不会享受生活的人,往往对别人也会比较苛刻。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其说是一种享乐思想,不如说它表现的是诗人对生命的沉醉及其在生命力的驱使下试图超越时空羁绊的迷狂。面对上苍赐予我们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我们每人一次的珍贵生命,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去接纳、去享受。只有发现,才有欣赏;只有欣赏,我们才能体验到世界的美好,才能感到生活的趣味,进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要能发现,就需要独具慧眼,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让生命有如晨曦中的第一道光芒那么的美丽安详,那么的柔和与生动。幸福不可能来源于普遍的痛苦和自我牺牲。追求幸福的权利是指个人有权为了自己生活,选择自己的个人幸福并为实现这样的幸福而努力。
  其次,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家是扶老携幼的承担。“有钱能使鬼推磨”,却唯独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家的那种温暖与安全。诗圣杜甫早已道出了对“家”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的珍贵,这也许只有在交通与通信都极不便利的时代,漂泊异乡的人才可能深切地体会得到。
  我一向反对从国家与政府的角度要求人们奉献,因为这可能削弱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掩盖一些人以“奉献”的名义对人实施“道德绑架”的嫌疑,掩盖一些人要别人奉献而自己从别人的奉献中捞取好处的企图。但我提倡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亲人讲奉献。如果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亲人也斤斤计较,那他就太没品位、太自私和狭隘了。对自己的亲人讲奉献,甚至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伦理底线。
  再次,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这是古人的交友之道,讲的是两个人,兴趣爱好相投,就能够做朋友;如果两个朋友志向相投,两个人的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所向披靡,天下无敌。这句话经过了数千年的生活检验,已经成为了一句至理名言。虽然今天“朋友”二字已经被社会叫滥叫俗叫贬值了,然而这也丝毫不能抹杀一个好朋友的珍贵价值。
  我们的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成功,没有胜利,没有其他的东西,但不能没有朋友。茫茫尘世中,能让胸口温暖的是朋友以及和朋友的往事。朋友也许只是你生命中某个时段的一个过客,但因为这份缘起缘灭,更使生命变得美丽。选择一个好的朋友,就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种接近成功人生的旅程。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他当然不是叫人装傻瓜,更不是叫人放弃立场,滥交朋友。所谓“不疑”,就是不要瞎猜测,不要无端地不信任别人,不要苛求,不要动不动就拿高得不能再高连自己也够不着的所谓“形而上”的标准来裁量他人短长。人生有几个可以抵膝而谈、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朋友?“疑处不疑”无疑是生命的好境界。
  第四,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群。人是社会中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多米诺骨牌的关系,所以每一个人天然地在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实,每一个人也都有责任承担的需要。因为,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给更多人以更深刻的、更积极的影响,是我能想到的一个人存在价值最好的证明。我们国家的贫穷与落后,虽然这主要不是我们造成的,但我们有责任去改变。我们需要一种信念与热忱,相信生活总会改变,贫穷总会改变。我们真诚的努力一定会结出硕果,因为我们可以准确地数出一个苹果中有几颗籽儿,但我们永远无法计算出这些种子能够结出多少苹果来。
  那些位高权重的贪官们本来有很好的造福一方的机会,可他们欲壑难填,而且并不在乎别人戳脊梁骨,此所谓“笑骂由你笑骂,好处我自捞之”,不捞白不捞,最终沦为千古罪人。也许我无法阻止恶鸟从头上越过,但我可以阻止它在我头上栖息筑窝;而且我坚信如我者多了,恶鸟就会被累死、冻死,直至彻底绝种。
  第五,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博爱即自爱,护生即护心。“真正的爱是夜的花香,是黑暗中的宝石,是医生听到第一声心跳。它是寻常的奇迹,是用柔软的白云织成而撒在夜空的满天星斗。”(法国·凯恩斯)
  呵护生灵,呵护人的生命尊严,多一点博爱,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博爱的精神在中国社会中是比较稀缺的。像强迫人给狗下跪的事在今天的中国还时有发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大庆一人力车夫王强因避让汽车,撞死了一条宠物狗,被狗主人夫妇强逼下跪,为死狗磕头,并被掠走200元赔偿之后,狗主人才扬长而去。围观者众,竟无人阻止狗主人男女的恶行。身强力壮的王强,在屈辱的泪水中给死狗下了跪,磕了头。他想到的是不要惹事,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还要等他挣钱治病。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王强及其他车夫们内心一点一点积累的愤怒,再想一想城里不断发生的恶性案件吧。那些自视高贵的人对乡下人、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凌辱,是恶性案件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中国有着数千年等级社会的历史,在我们的社会价值中,少有“平等的人”的概念,每个人都被确定在不同的等级阶梯上,因等级而确定了他的价值。我们曾经慷慨激昂地批判过“天赋人权”的理论,导致对人的价值认识的根本缺失。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者,他们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受到漠视,在相当一些人的内心深处还被认为是合理的。比如在一些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真真假假乞丐的欺骗”和不劳而获现象的声讨。而在我们身边,比这些更可耻可恨一千倍的事还多着呢,为什么很多人却熟视无睹?独对那些已沦落到靠可怜去乞讨几个钱的人高举“正义”的杀威棒,甚至连基本事实都不讲地征讨一气?
  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多一点与人为善,多一点和谐温馨,这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与期盼的,我们都有责任去创造适宜生命生长的环境和土壤。
  最后,讲一点信仰,无愧于天地。尼采曾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人是需要超越的东西。”这“超越的东西”无疑包括信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之一。只要有恶势力的存在,就需要正义的力量与之进行不停歇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失掉骨气和立场。这样的人,哪怕他活上两辈子,也不过相当于被拖着乱跑的一截车皮。而一个有信仰的人,才可能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才不会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真正拥有纯净高远、宽和淡泊的人生境界。
  以下是一段基督徒的祷告词,非常值得我们分享:“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被安慰,但去安慰;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从自我到亲人、朋友,再到社群、人类,最后到天地,这是一个不断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作者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100785)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