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一个记者眼中的张欣
作者:小 荻
事实上,张欣关于教育的思考并没有超越古今先贤们教书育人的理想,为民族造就栋梁之材,其薪尽火传固然是一脉相承的,而张欣的贡献应该说是将这种理想小而化之,只是具体而微地提出了“为提高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而奋斗”,因此也就站到了与时俱进的高度。
从来没听说张欣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类似的端倪——洁身自好,与人为善,勤思敏学,识见不凡,追求完美。还有激情,也是张欣所无法掩饰的。他每天都像是一只旋转的陀螺。一个疑似“工作狂”式的领导,让再被善待的属下都可能有种讨生活不易的感叹。从基层教师到教育局长,一路跋涉而来的张欣能无身心俱疲的时候?激情或使命感,也许才是张欣的最后支撑。由于始终浸润于教育界,作为成熟男人的张欣,无疑已臻于行方智圆的化境,远离了宏大叙事式的事业追逐,只埋头于自己求事教育改革的现实角力。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不排斥应试教育”的理念?如何动员家庭或社区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让孩子们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提升生存能力?结果,他们就有了让家长和学生在业余时间共同完成的“家本课程”,就有了融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家本课程”于一有机整体的“全课程教育”蓝图。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在张欣们日夜兼程似的奔波下,催生出了一批令教育机体更加健康的成果。洛阳新区的孩子,无疑更加快活。在那种校园氛围下成长的小学生敢与陌生的记者开玩笑,不拿自己当外人;洛阳新区的孩子,无疑更加健康,他们都有着充足的体能训练时间,跳绳之普及让他们一举推出了首届河洛跳绳节,被本地媒体盛赞为“洛阳从此跳起来”。即便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洛阳新区从小学到高中均有名校错落其间,其名师辈出更是不争的事实。每到招生时节,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教育局的领导都会玩“集体消失”,否则招架不住过江之鲫般的求情者。
即使对张欣一知半解的人也能明白无误地感受到从其言行中传达出来的那种急迫感。按“小富即安”的常规,他们应该都活得很是滋润,也足以问心无愧。洛阳新区是在原郊区的底座上建起的一座新城,依新区的规划蓝图,事实上已与旧城区平分秋色,林立的现代建筑群更彰显着古城焕发的青春。进入新世纪,新区教育突飞猛进,完全按照张欣们的计划,数年内如期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转变”,而且成绩斐然。及至洛阳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和越来越多的商住人口向新区全面“移防”之时,洛阳政府更提出了“以教育凝聚新区人气”的战略口号,迫使张欣们不断加大“超越”的马力,让日夜兼程直接变成了一次义无反顾的急行军,志在抢夺“现代化教育”那座高地。
今年初春,为论证“全课程”课题,数十名享誉全国杏坛的专家学者聚集洛阳新区。张欣在结束发言时诚恳地说:“我把新区教育比作志愿军早期入朝作战。草创之初的中国空军虽有战机而无飞行员,只能边培训边上天,让只有数十小时飞行时间的飞行员升空与美国有上千小时飞行记录的王牌飞行员空中决战,曾经让苏联和日本教官深感不可思议,但那是别无选择的事情。我们新区教育正面临着类似态势或选择,这些人这些枪不但要投入战斗,而且要战而胜之……”此时的张欣,确有种悲壮的情怀。
论证会上,肖川教授深思熟虑地点评说:“我看,洛阳新区教育是做的比说的漂亮。”一语惊人之后,肖川批解说,张欣们所做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确有新意,也不乏借鉴推广价值,为什么外界一无所知呢?可见其言不及其行,所谓说的不如做的漂亮。再后,肖川甚至将张欣们的这种努力或贡献与解读“河图洛书”相提并论。
实际上,带有洛阳新区教育明显印记的“全课程教育”与“家本课程”,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简单到一句话,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未来能够自然地融入社会,不致有太多的人生或身与心的缺憾,为此,他们设计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所谓“家本课程”,在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或夹缝中执著地埋头前行,以至有了“全课程”即全方位培养健康一代的成熟做法。当有业内人士称其为“教育的希望之光”时,我们媒体人似乎对“以人为本”更有兴趣或体悟,因为我们似乎找到了这句老生常谈的套话的一个注脚,因此也就捕捉到了新闻的亮点。
(作者地址: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九都路67号 邮编:471000)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