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教材循环,动了谁的奶酪?

作者:曹玲娟 姜泓冰




  春季新学期开始,上海市的小学、初中学生都发现,自己不必再为领到的新课本交纳费用,但有些课本却要好好爱惜,因为它们还要传下去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接着使用。
  据了解,这一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目前正在全国很多省市如火如荼地铺开,“教材循环使用”这一呼吁了多年的话题,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而原本成为瓶颈之一的费用问题也由各地政府出面解决,比如在上海,政府将出资3.2亿元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埋单”。
  而记者调查后发现,教材循环使用这条“鲶鱼”,也“搅动”了整个教材相关行业的利益链条。业内人士担忧,如不能破解小小一本教材后的利益怪圈,教材循环恐怕难免遭遇尴尬。
  
  课本循环,出版业面临“经济危机”
  
  在上海,出版业内的空气已经有些紧张。
  上海的大部分中小学教材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发行,该集团数位人士不约而同地感叹,随着近年来纸张印工不断上涨,以及教育部门对教材编写出版的放开,出版教材的利润已大大摊薄。“从去年到今年,集团一直在为教材的事情开各种各样的会,不停地讨论。”该集团出版业务部的钟燕辉说。
  该集团出版业务部副总经理段学俭算了笔账,“在一个人口大省,一个年级教材有上百万本,成本摊开了,还是有利润的。但在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只有数十万,教材还有多个版本,没法比。”段学俭透露,如今一套成熟的教材约能保持5%的利润率,而一套新教材由于修订大大增加了成本,还达不到这个利润水平。
  实际上,从2006年秋季开始,上海已经在600多所公办初中的音乐课上率先使用循环教材试点。为了让教材更不易损坏,出版社对初中的音乐教材进行了改进,如纸张更加结实,装订改用布条粘合等,这也增加了不少制作成本。一旦课本循环使用办法全面推开,原来一套教材一年的获利,以后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达到,这将使教材的利润甚至降为负数。
  不少从事教材编辑、出版的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尽管教材利润率在逐年下降,各类教材、教辅书等仍然是出版行业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和重要的获利渠道,这也是各家出版社争抢教材出版的主要原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某出版社负责人透露,2007年整个集团约有40%的盈利由教育、科教类图书贡献,而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教材出版甚至占到了整个出版业利润的70%。
  这个负责人表示,在这样的业态环境中,一旦全面推开教材循环使用,出版业的利益必将受到“重创”,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造纸、印刷、出版、发行等相关行业。
  
  盘根错节,扯不断的“利益链条”
  
  有人说,真正可能造成教材循环难以推广的,是小小一本课本背后那一根复杂又隐秘的利益链条。
  一名业内人士说了真心话:“教材的出版,有大量得罪不起的刚性成本,出版社唯一能‘强势’一些的,就是印刷装订这一块。现在利润一让再让,压缩的都是这一块。”
  这些得罪不起的刚性成本,究竟是什么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直言不讳,“出版或修订一本教材,决定权在教育主管部门,其下属的课改办负责定课程大纲和大致要求,然后公开发标甚至直接指定作者队伍和出版机构。”
  一名不愿透露名字的出版界人士透露,由于各方都在争抢教材出版和发行,因此出版社的大部分成本,都将花在编写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上,例如付给课改办的稿费和前期调研开支、教师培训的开销,甚至在付清整本教材的版权费给课改办后,一些教材中所引用材料或图片的版税,还得由出版社单独重新支付。
  “统而言之,就是从启动教材出版修订起,一般的开销就都是出版社负责的。”该出版界人士说。这些,都变成了教材的前期投入成本。
  利益链条中最隐蔽的地方,发生在折扣这一环节。按照教材回扣的“潜规则”,除了明折扣,还有大量暗折扣将从书商的口袋里直接进入学校有关人员的腰包。暗折扣有时还体现在报销发票、组织旅游或年终“奖励费”上。
  业内人士表示,所有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在现阶段都很难打破。而这些,都将变成推行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巨大阻力。
  
  全面推广,关键看如何算账
  
  如何斩断教材背后的“利益链条”,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意识和行政能力。
  某出版社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教材编辑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学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修订变化较小。从2000年上海“二期课改”至今,他们编写的教材每年都要作20%至30%的修改,连开本也从小到大不时调整。
  据了解,上海“二期课改”探索至今,课本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版版不同的教材,如何投入循环使用?而出版界更担忧的是,在此过程中,各家出版社尤其是各地的教育出版社,为编写、修改教材投入了巨额资金。推广课本的循环使用,一些出版社甚至不能收回前期投入成本。
  熊丙奇分析说,这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变味的“改版”。推行教材一年一版,不断“修订”,由此让教材从源头上失去循环的可能,保证每年固定的销售量,会成为不少出版机构应对循环的“高招”。
  “免费教材的循环使用,关系到利益的调整。”熊丙奇说,目前看来,学校缺乏循环使用教材的激励机制,出版机构显然不希望看到教材高效循环而导致其利益受损。所以,治本之策还在于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利益模式,这样才能使教材循环真正落到实处。
  有专家指出,推行课本循环使用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这笔账如何算。算小账,算行业利益的账,就能找出循环使用课本的很多“弊端”和“不切实际”的地方。但只要你算大账,算对了账,就会同意。全面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应该不应该做、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推动的问题。
  (摘自200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插图:陈罡)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