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课堂教学中的“为”与“不为”

作者:李汉云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它们从不同侧面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很多时候,不是教师说得越多、做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高。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前提下,要时常换位思考,既考虑教法又考虑学法;不仅注意教法的改进,也不忽视学法的指导,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质量一定能提高。
  
  备课,教材可以舍弃一些枝节内容
  
  很多老师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必须逐章逐节地讲,生怕哪一点舍弃了,没有讲到,学生就学不会,考不出,那就是做老师的失职。思想上有这样一个误区,就老觉得教学时间少,每个知识点都不敢去发挥,去深化,去启迪。于是不必教的内容说得太多,需拓展的又没有认真进行再创造,讲课没有跌宕起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备课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必须舍弃一部分课本知识,节约课时。当然舍弃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舍弃要先理出头绪: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讲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看懂的,哪些可以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搞懂;哪些是可以在今后结合某个内容补讲的,哪些可以引入一道综合性习题不必专列一节去讲,哪些可以通过课外学生相互请教或者找教师辅导答疑解决;哪些属于学生将来应用中才需要去把握的知识细节。实践告诉我们,可以大胆地舍去一些课程中的枝节内容。其次,对有探究价值的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学中抓住那些可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挖掘一下,对课本知识重新整理,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这样的备课尽管费心、费时、费力,但效果恰恰是最好的。
  
  课堂,老师可以讲得少一点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习得重要得多。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热热闹闹的背后缺少探究思考。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留空白,不是教师把现成答案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讲,营造问题意识和探究氛围。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以标题引领板块的做法,代之以问题引领板块,形成一堂课的问题链。问题设计是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一环。问题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激发思考、提高教学针对性、形成互动。
  
  作业,学生可以做得少一点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提倡要实现“愉悦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主动发展。但现实社会依然存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分,各种评优活动也只看重教师所教学生的升学率有多高,培养的“状元”有几个,使得教师间为学生的考分高低而展开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以致一些教师不顾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在如何争占学生的时间上你追我赶,广泛运用不科学的加班加点与题海战术,来实现所谓的“大面积丰收”。目前,中小学中出现的“教师越敬业,学生负担越重”的怪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因为在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只有经过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扎实,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而这些必要环节是需要比“书面作业”花费更多时间的。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评价,试卷可以出得容易一点
  
  考试是教学质量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一张合格的试卷,一次公平公正的考试,不仅能有效帮助教师了解教情与学情,诊断教学问题,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对待试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的教师认为,试卷出得简单,平均分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于是有了所谓的“信心考”;也有的教师认为试卷出得难,才能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于是又有了所谓的“打击考”。其实,试卷的难易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丧失信心,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也可以使学生失去兴趣。关键在试卷是否科学,是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大纲的要求及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具备可信度、区分度和实用性。
  诚然,学科成绩可以客观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却不能显示其过程,显示其进步还是退步。这时,教师对成绩的态度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去向。所以试卷分析课应上得有针对性,体现人性化尤为重要,因为好的分析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
  (摘自2008年1月28日《文汇报》 插图:陈罡)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