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点科研诉求

作者:凌龙华




  风风雨雨也罢,风风火火也罢,教育科研走到今天,可谓“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在中小学,尤其对中小学一线教师。
  “飞入”是好事,但毕竟不是“融入”。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立功”(教学成绩)与“立言”(教育科研)始终像水与油、生活着装与表演时装,分离着,隔阂着。“本是同根生”,因为不沟通,因为没融合,教学与教科便形同陌路,甚至对立。于是,就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就有了“顾此失彼”的尴尬。
  指责与推卸,都无济于事。在此,我们有必要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科研机制,有必要重置一下我们的教育科研导向。
  
  一、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倦怠的成长处境,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安装驱动程序。
  
  要不要教育科研?这是个“启动”问题。
  不解决“启动”问题,要让课务繁重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科研,无疑是一厢情愿按着牛头吃草。如此科研,何来“幸福”之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科研喻为“幸福之路”。)
  要胜任,先乐于。要行动,先心动。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我以为,首要的不是“要求”,不是“给任务、下指标”,而是“相信和尊重”,是“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培植了科研意识,工作才能科研化;只有安装了科研驱动程序,一线教师才能自觉地走上“幸福之路”。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外驱”,更是“内需”(内源性需求)。
  一是职业使然。
  通俗地说,这是“利益驱动”。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接受源源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量体系下,教育科研(特别是论文)已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某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从职称、荣誉及显性的专业发展来说,为了“生存”和“切身利益”,中小学一线教师不能不启动并运行教育科研这一程序。
  一是事业使然。
  浪漫地说,这是“理想驱动”。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创造需要“激发”“点燃”和强有力的“催化”。如果把教育比作是一个“场”,那么,源于教育内核的教育科研,就是一条条磁力线,它产生于现场,萦绕着教育场,影响并引领着我们的教育行动。因此,教育即研究。给中小学一线教师安装教育科研驱动程序,不过是要“唤醒”那沉睡的“内置”,通过“充电”,使教师“焕发”研究和创造的活力,从而带着理念进课堂,上有思想的课,做有品质的教育。形成风格,提升境界。
  
  二、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弱势的科研现状,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寻找可行路径。
  
  有了程序,还需有路径。
  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从事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纯学术性的高校科研,显然是勉为其难或高不可攀。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高)“入地”(深),只需真实、亲切,“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要怎样的教育科研?这是路径的“端口”。
  教育需要研究,研究的方法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置身缤纷的教育场景,面对动态的教育对象,一线的教育科研绝不能用研究“物”或探究“物理”的方式进行。
  因而,科学地说,中小学一线的教育科研应为教育研究(为行文统一起见,本文仍沿用“教育科研”概念)。它是鲜活的、多彩的,充满现场感和生成性。其宗旨不在建构理论,而在解决问题。因此,它是宽大的,是模糊的,需要兼容并蓄,大可不拘一格。
  首先,亲近叙事。
  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之长,得天独厚。教育原野每天给我们提供带着露水的“绿色素材”,这些素材就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是最为真切也最为亲切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发现的眼光来挖掘,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这样的研究,就像“采摘”一样,清新自然,理应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所爱和所长。
  案例为教育叙事的常态,通过一个个活生生案例,把发生在一线的故事讲述出来,把存在的问题与进行的思考(包括启迪)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根植于教育土壤的科研方式,用激情书写成长,用理性探究规律。
  其次,逼近行动。
  行动研究重在过程,重在践行和改进,是一种行进中的研究,“做中研,研中做”。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边缘性的。可以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可以用“观察法”“反思法”“实验法”等;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课题、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教学后记等。宽泛地说,一切带着思考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就是行动研究的成果。
  因此,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行动研究并不陌生,不必另起炉灶,关键的是“具有思想”,重要的是“生成理念”,而这一点,就需要“逼”一下,既要学校逼一下,也要自己逼一下。只有渗入了研究因子,行动才能更“有效”,教育才能更富意义。
  最后,走近课题。
  由于课题操作过于原则性、程式化,往往自上而下,且需要一定的官方支持和资源支撑。因而,中小学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往往是敬而远之。一则是畏惧,认为课题是专家做的事,是学校做的事;二则是隔膜,感觉做课题就像是认领贵族,是披挂外饰;三则是空洞,课题的“假大空”,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常常萌生“劳而无获”的后顾之忧。这是课题研究现状的错位,并不是课题本身的错。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课题研究归位:自下而上,由困惑凝聚成问题,由问题升华成课题——问题即课题。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能与一线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走近并积极地投入。同时,对于“成熟”期的教师,课题的确立,可以帮助其打造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保证其科研的品质和品位,使其由业务型的“能师”向研究型的“名师”跃迁。“名师课题”,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不必人人走进课题,但要大胆走近课题。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这不光是挑战,也是气度与襟怀的体现。
  
  三、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尴尬的教学境况,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建设发展平台。
  
  只有破除教育科研的虚无性、神秘性和过强的功利性、外饰性,中小学一线教师才能愉快地与科研接触,才能使教学、教研、教科三位一体,同步协进。
  就像一座搬不走的高山,考试始终以“硬道理”的面目耸立在基础教育的大地上。这是没有法宝的法宝,是一个教育大国保证选拔、评价相对公平公正的基石。沉重的升学压力,让中小学一线教师比学生更为分数而挣扎。教育的诗意与智慧,在这样的挣扎中已远逝为天边的云霞。因此,不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不想走“幸福之路”,不想使自己的教学散发学术与创造的光辉,实在是量化、“硬道理”(成绩、考核等)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再也停不下匆匆的步履。精力憔悴,身心疲惫,教学成了赶路,成了应急,成了比拼。在繁忙中,基础教育的天地已容不得行人“慢慢走,欣赏啊”!
  权宜之计,便是让一线教师脚踏实地,眺望蓝天,在现实的土壤上培植起理想之花。
  首先,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的专业方式。
  读书是教书之源,也是教师工作最为专业化的开源之道、充电之途。阅读经典,就像是开挖宝藏,也像是储藏能源。这种开挖与储藏,正是最原生态也最本质的研究方式。“润物细无声”,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开启了思想的大门。风从八方来,一线的教学由此而左右逢源,飘扬起智慧和理念的风帆。平庸的教育生活因为读书,而变得风清云淡、风景独好。
  读学科专业书,增强实力;读教育艺术书,增添魅力;读文化修养书,增补潜力。只要勤读书,善读书,中小学一线教师完全可以由“教书匠”蜕变为“教育者”,由“教育者”跃迁为“教育家”。可以这么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