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教育关注:公平和质量

作者:王庆环 王斯敏




  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从山东来京务工的袁月奎,心中却是暖洋洋的。
  袁月奎有两个孩子,现在都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公立小学读书。“北京的小学不仅收我们的孩子到学校读书,而且还免学杂费。我听孩子说,他们班上的北京孩子还要交学杂费呐。北京对我们这些打工的人真是太好了。”
  袁月奎的老乡,同在北京务工的马慧婷的女儿现在山东农村读小学。“现在学校老师水平比以前高了,没有代课老师,都是正式老师。学校的房子也是新盖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过,马慧婷也有烦心事,“前两天孩子说,学校从城里请来的英语老师走了,英语课只能停了。”
  牵动袁月奎和马慧婷喜与忧的,也是老百姓当前对教育最关注的两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两会召开之际,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说:“现在,上学难的问题正在全面解决,但如何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公平的教育资源,如何让他们上好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公平的起点
  
  铜陵,安徽省的一个矿山资源型城市,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称谓: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10多年来,铜陵市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实现了“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
  今天,“铜陵经验”正在被复制和扩大。在安徽,“铜陵经验”已贯穿于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教育部2006年10月在铜陵举行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则将“铜陵经验”推向了全国。
  “义务教育的本质性要求是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历史、文化、现实水平等原因,造成了义务教育校与校之间、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的起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均衡发展,还有一个历史过程。尽管如此,近年来国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力度,显示了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决心。”李和平委员对记者说。
  正如李和平委员所说,近5年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切实保障了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力实施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设的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在软、硬件上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理念下,义务教育正在向均衡与公平迈进。
  
  职业教育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天早操前,这首深情的歌都会在河南省周口市海燕职业中专的校园里唱响。
  “这是孩子们的心声。”周口市海燕职业中专校长李海燕代表对记者说。办学20多年来,李海燕代表看到过太多太多因为没钱读书而在她面前流泪的孩子,“我真想把他们全都收下。可收下,学校负担不起;不收下,心里又难过得不得了。当时就想:等有了钱就把孩子们都收下。现在,国家的政策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
  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这些国家出台的政策,使得农村贫困家庭孩子走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由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谓高歌猛进。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共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在此形势下,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非常重要,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都将到企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培训的学生素质,决定了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高低。”李海燕代表说。
  
  教学质量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高等教育质量更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近年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大力实施质量建设工程。北京联合大学原评估办主任江小明教授深有体会:“在迎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我们学校理清了办学思路,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声誉的载体,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与竞争力以及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非常突出的问题。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教育部实施的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尽管个别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但仍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说。
  李和平委员说:“我们现在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从根本上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认为,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实践,我们应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资源保障体系,让能够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业和社会也参与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让人欣喜的是,代表委员们正为此不懈努力!
  (摘自2008年3月3日《光明日报》 插图:董苇)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