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美术离孩子有多远

作者:张 琦 周 凯




  “美术馆是不是展画的地方?我没听说过。”电话一头,上海市金山区金盟小学五年级的马宇雯(化名)这样问记者。
  小雯说,美术课对他们班来说已经是历史了。这学期他们总共就上过两节美术课,更不要说去美术馆看展览了。
  日前,上海美术馆公布的教育部一项历时5个月的调查显示:76%的上海中小学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上海19所小学、15所中学、3所幼儿园、4个少年宫的业余美术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2735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在有效的11785份问卷中,参观美术馆1次以上5次以下的有2632人,占22%;参观5次以上的仅有271人,占2%;从未去过美术馆的有8882人,占总人数的76%。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表示,76%的中小学生没进过美术馆,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但它总算把问题暴露出来了,让美术馆有了补救的机会。他认为,“美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定要“让美术馆变为中小学生
  真正的课堂”。
  
  去了美术馆没人教他怎么鉴赏
  
  如果不是去年暑假在校外参加英语补习班,上海市教科院实验中学初三的吴洋(化名)到现在也不会去上海美术馆看展览。
  不过,说起16年难得一遇的美术馆之旅,小吴的表情却显得很茫然。他说,那次的参观,只不过是任课老师对美术感兴趣,就兴致勃勃地组织全班同学去参观了。“当时我糊里糊涂地跟着二十几个同学一同上了车。”到了目的地,小吴发现,展出的各色各样的绘画、雕塑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又陌生。“在我看来,也就是知道了,哦,这个是名画,那个也是名画。其实我觉得,看什么都差不多。”
  和其他同学一聊,小吴才知道,同行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来美术馆,很多人之前也还不知道有美术馆。在傻傻地对着一幅抽象画看了半分钟之后,小吴开始跟着老师在各个画廊转悠,“老师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了,可以用一个词——走马观花来形容。”
  “我完全想不起来当时看了些什么,只记得我们一切行动都听指挥。”小吴说。
  小吴的母亲在一旁补充道,她和孩子爸爸一次都没有去过美术馆。在她看来,美术馆的展览都不错,但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去看,也没人教他该怎么看,去了也不懂怎么鉴赏,那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如果孩子真想去,我倒也愿意陪他去看。如果学校的美术老师愿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组织他们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倒也是好事。”
  “青少年学生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和单调乏味的艺术课程,有着天然的敌对关系,最终往往是学生因为逆反而放弃了兴趣。”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区卓标这样评价。
  
  美术馆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李诗园住在郊区,要去市区的美术馆不太方便,来回要用上很多时间,再加上高中生活本来就比较忙碌,每天忙着应付各门功课。“学校里的美术课不多,而且高一以后再没有美术课,大家就更加不重视,加之老师上课也极少会谈到美术馆,就算老师谈到,大家也很木然。”
  “如果对美术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基本上不会有同学去美术馆,我们更愿意去图书馆。”
  小李笑着说道,她常会听到有人说去书城,有人说去博物馆,但是没有听人说“我们去美术馆吧”!
  小李还发现,身边基本不会有关于美术馆的宣传单,所以有什么展览,有什么学生活动都不知道。“其实,多提供一些有关美术馆的信息给我们,让我们知道美术馆里有些什么,我们可能就不会和它距离那么远了。”
  “不知道美术馆门槛算高还是不高。”上海市松江区的顾杰表示,现在信息发达了,网上都可以查阅美术馆展览的内容介绍,但大都只是一些介绍美术馆馆藏的大致情况,却很少发现生活中有老师、有专家告诉学生如何参观美术馆和欣赏展品。“不管你以后学不学美术,知道点美术常识,看看美术馆的展览,熏陶熏陶艺术气质,总没坏处吧?”
  “我才没有闲情逸致去美术馆欣赏艺术呢。偶尔去一次,也是因为语文老师布置我们写作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读高一的马莎告诉记者,她不是觉得去美术馆不重要,而是根本不会想到去不去美术馆这个问题。“我觉得美术馆不是谁都要去的,还是艺术家去那里找灵感更为合适。”
  
  老师为什么不能在美术馆里上课
  
  和中国的情况不同,欧美国家的中小学生把去美术馆视为平常之事,西方人从小就有定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习惯,而欧美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也把为孩子服务看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记者先后去过法国、英国采访,发现无论是法国的卢浮宫、大皇宫国家美术馆,还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到处都可以看到孩子的身影,而且不少是由学校组织参观,甚至还有一些老师直接在美术馆里为学生上课。
  英国国家画廊(The Nationallery),是拥有西欧绘画最多、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画廊之一,收藏有1260年到1920年间西欧各画派的作品,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修拉、高更、卡萨特、鲁本斯、米开朗基罗等名家的作品都在其中,而且是免费对外开放的。为了方便观众参观,那里每周三还专门开设夜场。
  2007年11月底,记者在英国伦敦采访时,在一个周三的晚上参观了英国国家画廊,在一个展厅正巧碰上一位老师在给十几名中学生上课。学生在一幅名画前席地而坐,老师在前面侃侃而谈,解释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色彩运用、光线处理。展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个学校只要预约,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在美术馆给学生上课,而国家画廊也有专门的解说员可以为中小学生免费义务讲解。
  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宇襄认为,可以参照西方的一些做法,比如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到美术馆参观、思考来完成。当然,这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老师要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有机会发现并培养兴趣爱好。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接受美术教育的渠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章莉莉指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压力比较大,尤其在高中阶段,我们应尽力做到艺术教育的培养与学习的平衡。
  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也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学校的教育经费其实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在升学率等硬指标面前,学校和家庭都压力巨大。跟教育相关的问题总是这样,讨论一旦触及到教育考核机制就会戛然而止。这并不是某一个美术馆、某一个委员会或者某一所学校能改变的。
  “培养学生应该以他长期的发展为着眼点。”章莉莉强调,美术的基础教育就像“长期投资”,它的作用会在日后慢慢地发挥出来,这些潜移默化还会表现在他日后的衣着品位、修养爱好、审美情趣上。
  “美术修养不是表面的,不仅是对画的形式感、技巧的欣赏,而且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修养和感悟,美术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引导孩子们去感受生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刘秉琨指出,如果学生能感悟到作品与他的生活有相通的地方,就有可能引起他的共鸣,他才会去喜欢,才会乐意去美术馆看展览。
  “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美术教育,应该是让他们先了解文化的土壤,让他们能多多少少还原历史,对历史、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才能让他们进入作品的角色之中。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作品产生的背景,学生才会更懂得如何去看画。学生如果连画的社会背景都一窍不通的话,他怎么可能看懂一幅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他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再去看画,就会更加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了。”
  刘秉琨建议,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让他们欣喜的东西,成年人可以适时引导,而不是一味强迫孩子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摘自2008年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插图:姚腊远)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