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两份名单

作者:刘成龙




  我曾经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我敢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但是,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清朝数百年间,每三年举办一次“科举运动会”,其中只有一人能中状元,可以想见状元身价之高。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从其中随机抽出九人,大多数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即使从首开科举之时算起,把历朝历代的状元们都罗列在我们面前,对他们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又有几个?不是说所有的状元都一事无成,有些凭借天赋,也干出了成绩,比如文天祥,就不是只凭状元名号名垂青史。但是,还有那么多的状元呢?他们干什么去了?没人知道。相反的,许多曾经落第的秀才,不甘沉沦,奋起抗争,数百年以后,依然名声卓著。这其中原因何在?
  从状元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因为科举制度本身就选不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或者是因为地位越高、优越感越强,因而不思进取,官场扼杀了人才?
  从落第者角度来看,是不是因为生活在“体制”外,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创造力”?
  也许,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写出一部皇皇巨著来,但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耗费心智。我们能够看到的事实是: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在最后。
  (摘自中国通讯网)
  责编:周正旺 (本文编号: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