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行走在升温与困惑间的技工学校

作者:吴铎思 黄孝齐




  技工就业市场活跃并不能代表技校招生工作的活跃。在许多地方,由于体制、观念、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技校的招生工作并不乐观,有些地方甚至遭遇到招生难的种种尴尬——
  
  “一边是许多企业追着我们抢毕业生,一边是我们四处奔波到各个中学找生源,这种奇怪现象就是技工学校的真实处境。”说起技校的就业和招生,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柯老师既自豪,又是一脸的无奈。
  据了解,每年六七月份是技校招生办最为忙碌的时候。而实际上,每年春节过后不久,许多技工学校就开始谋划招生工作。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技工学校要红火起来,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招生遇“堵”
  
  柯老师告诉记者,虽然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技校,专业设置和学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都有利于吸引生源,但在招生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有些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技校,但我们去招生时,一些中学为完成当地教育部门下达的给所属职业中专供应生源的任务,一般都不欢迎我们进校宣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关系给中学校长、老师做工作,才能把招生简章发到学生手里。”
  南平紫阳技工学校校长助理告诉记者,由于一些中学“不让技校进,不让学生出”,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
  一所技校的校长透露,技校招生历来都会给中学教师一些回扣,这已经是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花钱招生,这也是技校争夺生源不得已的一种手段。而今年,有关部门下发通知,严禁在招生工作中出现劳务费、回扣等,否则将严肃处理,这无疑给技校招生戴上了一道“紧箍咒”。
  据了解,按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而掌握生源的中学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因此技工学校在招生时遇到“封堵”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学历至上
  
  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也给技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莆田市技工学校的王校长向记者感叹,只要能上大学,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来技校。
  福建省虽然从2005年开始就将技校招生列入了教育部门发布的中职招生手册,但在传统的观念里技校只是一种依附。在填报志愿时,技校也一直“垫底”在最后一栏。
  “念技校?有没有搞错啊!孩子去了那里,不等于害他吗?”这是很多家长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技工学校的办学目的,就在于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毕业生,最终都是要进工厂、下车间,去做工人的。
  莆田市技工学校的王校长坦言,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下,如果让他选择子女未来的出路,他也会选择被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获得理想的工作,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因而也就成了社会教育的趋同。
  王校长同时强调,为了让技校学生对技术工人有更深的理解,他们学校在学生入学开始就给学生直接灌输正确的择业观点:技工就是工人,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要把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摆在第一位,就是要做好自己是一名产业工人的角色定位,以适应今后步入社会能较快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需要。
  
  升级艰难
  
  “考技师难过考研”,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一名初级工变成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高级技师,这个“孵化”过程让人难以想象的漫长,也让大多数工人视为畏途。
  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现有“技师”资格考试有着许多严格的限制,“技师是技工里的博士后”之说在工人中间不是夸张的说法。
  据福建省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数字显示,福建全省持有技术等级资格证的工人只有40万人,其中初级工20万人占50%,中级工18万人占45%,高级工1.7万人占4%,技师3499人不足1%。特别值得—提的是,高级技师只有区区68人,而且大多分布在厨师、美容师等第三产业。影响技工升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对企业而言,一旦技术工人评上高级工、技师,就有可能“流失”到更好的企业去。对此,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部副教授陈新表示,打造高级蓝领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他说,企业最担心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所以不敢放手培养技术工人,因此制定科学的评比制度,实行高技能高报酬的制度,才能最终留住人才。
  
  经费困扰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更新缓慢也是技工学校本身无法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在条件较好的福建省高级技校,戴校长告诉记者,财政拨款能保证教师工资和一些专项经费,但学校的发展规划还有待于列入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资金目前还只能靠自筹。
  据了解,当前技工学校之所以受到欢迎,其“杀手锏”就是实习训练条件好,但这也造成了培养成本增高。比如,增添一台数控机床,目前最低的价格就要40万元。同时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技校学生的学费一直偏低,有的还不及高校收费的十分之一。因此单纯依靠现有技工学校学费收入和财政的有限拨款,很难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戴校长说,由于受基础设施限制,学校虽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但和企业要求相比,近三年的统计,他们目前只能满足企业30%的要求,经费困扰着技工学校的发展。
  福建中华职校校长吴若雄认为,公办学校的教育成本分摊到各个职能部门,最终“买单”的是国家财政。而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所有成本来源依靠的是自己。民办技校要想发展,只有提高质量,才能从学生那里收回成本。他建议民办学校用负责的态度改变人们的成见,通过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有关人士建议,解决技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扩大社会对技校的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除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外,还须对技工教育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厦门市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今年3月份,厦门市政府对首批10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17位优秀技术能手以及10位创业最具潜质者进行表彰,并给予津贴鼓励。获得“厦门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荣誉称号的10位技术工人,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内在厦门工作期间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500元;获得“厦门市优秀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17位同志,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内在厦门工作期间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200元。
  (摘自2007年9月27日《工人日报》插图:董苇)
  责编:熊春阳 (本文编号:494)